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市场分析 > 台积电的极限制造

台积电的极限制造

作者: 时间:2010-08-26 来源:环球企业家 收藏

  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大陆至今没有一位像张忠谋这样能统帅整个行业,并改变全球游戏规则的领导者。那么,张忠谋本人会亲自扮演这一角色吗?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2078.htm

  与中芯国际诉讼和解后,赔偿条款之一便是获得对方8%股权。这让两岸纷纷猜测两家公司是否会因此合作,甚至是否会“入侵”中芯国际。

  “没有非要拿股权做和解条件之一,是他们宁愿付出这个股权,我们是被动接受。”张忠谋解答《环球企业家》这一疑问时,明显表露出双方没有谈及更多的进一步合作细节。他公开表示台积电对中芯国际不参与经营、不进入董事会、不排除出售股份。

  就行业而言,台湾政府过去“戒急用忍”的政策使岛内科技企业投资大陆限制重重,晶圆巨头终无法展露身手。台积电在上海松江的工厂就因为产能太少,经济规模有限,始终不赚钱;联华电子在苏州的友厂和舰科技也只是一座8寸厂,势单力薄。“我认为台湾政府应该要更为松绑。”张忠谋最近呼吁说。台积电的投资脚步是希望有自由、有弹性,能够“要投资、就投资”。

  虽然大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争相提出土地和税赋优惠吸引台湾企业进驻,但这种做法能成就以鸿海为首的代工组装模式,并不适用于半导体行业。因为大陆政府所提供的优惠仅占成本中的一小部分,无法与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制程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研发环境相提并论。

  因此,张忠谋挥军大陆的脚步在当下并不十分积极。相比在台湾斥资上百亿美元打造3座超大型12寸厂,虽然台积电也表示要继续扩充松江厂,但两边产能之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张强调,虽然英特尔已在中国大陆设厂,但这距离成为整个半导体制造的“重心”还相当遥远。麦格瑞格也清楚地指出,中国大陆发展晶圆制造还在非常初期。

  在张忠谋看来,大陆完全可以利用台湾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晶圆制造资源:“‘自制’很重要吗?大陆难道希望、鼓励美国生产自己的衬衫、鞋子?”他以坚持自建晶圆厂的日本为例,指出其在25年前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近50%,美国只有30%,但现在两个国家的占比完全颠倒。

  张的言下之意是,从商业角度而言,晶圆制造已是无国界产业,中国大陆无需建立晶圆厂,大可交给台湾代工,自己专注发展芯片设计业。

  过去10年,大陆芯片设计业发展虽快,但资源和人才却相当分散。目前的4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中虽有二三十家初具规模,但即便是展讯、海思、中星微和珠海炬力等一线选手,与美国和台湾同业相比仍相去甚远。

  一个关键数字是,大陆所有芯片设计企业产值加起来尚不及台湾联发科一家的营业额。当芯片制程进入45纳米后,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成本在5000万美元以上。芯片设计企业通常希望投入与回报在1∶5,因此对营收预期的底线是2.5亿美元。这对进入这一领域不久的中国大陆企业无疑是巨大挑战。

  张忠谋表示,大陆芯片设计公司未到“临界规模”。5到10年前的临界点可能是10亿美元的营收,现在也许已是20亿美元。但他也带有期待地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终于”是能够达到临界规模的。

  曹兴诚同样很乐观。他对《环球企业家》透露,最近看到一家由海归创立的新公司,研发出的带宽芯片产品下载速率是现行ADSL的100倍。这意味着原来需要50分钟下载的蓝光电影可以30秒就完成。

  即便在上难以超越台湾,大陆仍可通过芯片设计在整个半导体产业获得关键影响力。日本和美国在半导体业占比的此消彼长,就是因为美国有庞大的芯片设计产业,而日本没有一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当然,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半导体业的制程每一代都是前一代的数倍。这意味着,张忠谋和台积电的时代,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持续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