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源于极端偏执 探访英特尔之芯
而此前,英特尔在数字医疗方面 的作为却鲜为人知。硅谷著名的VLSI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哈·范姆告诉记者,他本人也是第一次看到英特尔的数字医疗项目展示,外界对英特尔的数字医疗项目并不熟悉。但是他认为,“数字医疗市场巨大,英特尔选择的重点之一是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这或许是个不错的角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85244.htm英特尔数字医疗事业部主管产品研究与创新的院士埃瑞克·迪士曼称,英特尔数字医疗的目的是“开创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一种既可为私人提供服务又可普及的模式。”
在美国,光是家庭数字医疗的市场增长就相当可观,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6%,预计在2010年市场总额将达到21亿美元。构筑这一巨大市场蛋糕的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远程家庭医疗成为可能。
埃瑞克称,数字医疗的火爆不仅仅体现在美国和欧洲。去年,他曾在马耳他参加一次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会议,一半的听众来自于中国。然而,目前他与中国市场的接触仍停留在浅层阶段。
“一开始我们只有三个人,”在数字医疗展区旁,埃瑞克看着一个个展位前攒动的人头,对本刊记者回忆道。当时他们的研究项目被称之为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日常起居行为)。“举例来说,我们会研究老太太们每天怎么沏茶或者煮咖啡。2002年,数字医疗项目首次亮相‘研究日’,我们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展位。”
然而正是这次亮相引起了英特尔高层的关注,次年,埃瑞克和他的团队获得了一次向高层演示的机会,在这次演示中,他做了一些特别的安排——不仅请来了高层管理者,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妻子请到了现场。因为,他要展示的项目是关于日常起居行为监控的研究,主要用于家庭护理,而在家庭中承担起护理员角色的通常是女人。
“太太们看着我们的演示,纷纷说‘我需要这样的东西’。” 埃瑞克得意地说。可以想象,这一项目获得了支持,并且由此延伸出其他的数字医疗研发项目,三个人的研究小组也扩充成为了一个规模相当的部门。
其中的长期护理项目,目前已经进入产品模型测试阶段。茶壶、梳子、牙刷等日用品被贴上RFID(射频识别)芯片作为传感器,老人手上戴有一个特别的“手镯”接收和发送数据,身在异地的子女就可以监测到家中老人日常的一举一动。该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平台经过不断的测试,进行了很大的改善,不但降低了功耗和体积,增大了容量,并且价格也大大降低,整套设备的价格可能低于200美元,而他们已经和香港的一家制造商接洽,计划把传感“手镯”做成一块手表。
当被问及当初研究老人起居行为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埃瑞克充满激情地说,“只坐在实验室里,永远也不会知道人们的真正需求”。
“塑料时间”或为未来指明方向
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是怎样的?亘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那些热爱探索和狂想的人们。
“想象一下,未来的时间就像塑料一样,是可切割的,可高度伸缩的......”年轻的泰·帕坦贝瑞向记者描述他对时间的定义。一个多月前,泰刚刚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加入英特尔,在“研究日”上向观众作介绍时,年轻的小伙子显得既熟练又满带激情。
“塑料时间”(Plastic Time)正是泰和他的同事们从事的一个研究项目。执行该项目的,是英特尔的人类及行为研究部下属的一个小组,组员不光由技术精英组成,还包括了多位人类学和行为学专家。
在节奏越来越快、干扰越来越多的世界中,人们习惯于同时穿插于多个事件和任务之间,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需要怎样的各式电子设备?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研究人们未来的行为模式和习惯,研究人们在未来如何使用他们的时间。这就是“塑料时间”项目的由来。
英特尔的研究人员们不仅针对“技术粉丝”展开研究,而是把目标对准普罗大众——大多数人对于技术的进步并不敏感,但是,他们的习惯和喜好却有可能成为未来趋势的风向标,或是激发设计灵感的源泉。该小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兼顾了不同的阶层、性别和种族。
“塑料时间”的第一轮研究针对170人展开,其中145人使用笔记本电脑,25人使用的是超级移动电脑(UMPC)。对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表明,每天连续使用电脑低于5分钟的人,比例高达55%。
“很惊讶吗?我刚得知这一数字时也很惊讶。”泰笑着说,“未来的重大趋势,其实就隐藏在许多普通人身上。”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更多的发现时,泰说该项目“立项刚刚三个月”。英特尔为何敢于把一些最前沿的,然而“八字还没一撇”的项目拿出来亮相?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盘托出,难道不害怕竞争对手的抄袭?
对于这些问题,年轻的泰并没有太多想法,但是在一个小时后,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贾斯汀给出了答案:“它们或许能抄袭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但是,你在这里看到我们有70多个项目,而在遍布全球的实验室里还有更多。”贾斯汀说, “英特尔是一家做平 台技术的公司,我们深深知道,如果没有上下游厂商的参与和支持,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