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OpenAI宣布完成了一轮规模巨大的私募融资,融资金额高达400亿美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融资轮之一。融资完成后,OpenAI的估值达到了3000亿美元,仅次于SpaceX的3500亿美元,与字节跳动一起跻身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公司之列。此次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投资占比75%(即300亿美元),其他投资者包括微软、Coatue Management、Altimeter Capital和Thrive Capital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融资将分两部分投入:首轮100亿美元本月到位,剩余3
关键字:
OpenAI 融资 软银 AGI AI 微软 马斯克
3月27日消息,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接近敲定一轮高达400亿美元的融资。这轮融资由日本软银集团领投,Magnetar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Founders Fund及Altimeter Capital Management等投资机构正在参与最终谈判。若这笔交易达成,将刷新全球创投史最大单轮融资纪录。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对冲基金Magnetar
Capital ,预计将在本轮融资中出资10亿美元。截至本文发稿,OpenAI、Magnetar Ca
关键字:
OpenAI 软银 融资
3 月 26 日消息,英国芯片设计公司 Arm自被软银收购后,业务模式已经逐渐从基础架构提供商转向完整芯片设计商。彭博社今天援引知情人士的话透露,高通已向欧盟委员会、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及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提交机密文件,指控 Arm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反竞争行为。在与监管机构的私下会议和保密文件中,高通指控 Arm 在运营开放授权模式 20 余年后,突然限制技术访问权限,试图通过自研芯片业务提升利润。具体表现为:· 拒绝提供协议范围内的关键技术· 修改授权条款阻碍客户产品开发· 利用指令集架构
关键字:
高通 Arm 垄断反竞争 芯片架构授权 软银
3月4日 亮点荣耀承诺投入100亿美元用于AI领域扩张 荣耀宣布了一项战略变革,计划投资100亿美元,致力于转型成为一家以AI为核心的设备生态系统公司。这一举措标志着该企业从当前专注于智能手机硬件制造的业务模式,开始转向新的发展方向。 欧洲运营商高管对行业前景表示担忧 欧洲几家大型运营商的首席执行官再次对欧洲大陆的电信行业现状给出了悲观评估。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蒂莫西·霍特格斯形容当前的行业状况就像“土拨鼠日”(注:电影《土拨鼠日》中主角不断重复同一天的情节,此处形容行业发展停
关键字:
MWC25 高通 荣耀 软银
全球领先的开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红帽公司与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以下简称“软银”)近日宣布,双方基于业内领先的Kubernetes赋能混合云应用平台红帽OpenShift实施AI-RAN,以优化功耗与网络性能。此次合作将帮助服务提供商解决无线接入网(RAN)部署中长期存在的挑战,例如在用户需求、能源成本、资源可用性,以及确定性与分布式工作负载管理之间实现平衡。通过在红帽OpenShift这一统一平台上融合AI与RAN,服务提供商能够动态调整网络参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提升网络运营的敏捷
关键字:
红帽 软银 AI-RAN
美东时间21日周二美股盘后,在当晚的白宫的活动中,特朗普宣布,OpenAI、软银和甲骨文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大力投资AI基础设施。这些公司将初始投资1000亿美元,今后几年计划投资额增加到多达5000亿美元,预计将在美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OpenAI同时公布,新公司名为Stargate,有意未来四年投资5000亿美元,为OpenAI在美国打造新的AI基础设施。初始股权出资者包括软银、OpenAI、甲骨文和MGX。Arm、微软、英伟达、甲骨文和OpenAI
是主要的初始技术合作伙伴。公司项目目前正在
关键字:
OpenAI 软银 甲骨文
为了防止交通事故,软银旗下的先进技术研究所已与本田株式会社和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携手合作开展一项技术验证,通过结合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据来评估碰撞风险并警示驾驶员。根据软银发布的官方声明,此次网联汽车技术验证的核心聚焦于两大问题。首个问题是涉及弱势道路使用者(如摩托车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约占日本所有交通事故的70%。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过渡阶段网联车辆和非网联车辆共存的问题。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日益普及,准确预测具有不同网联能力的各类车辆的行为对于预防事故至关重要。此次技术验证是“高速公路自
关键字:
本田 软银 蜂窝车联网技术
“AI总龙头”英伟达和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的电信部门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周三表示,两家公司已经试运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AI)和5G电信网络。根据英伟达的说法,软银使用其AI Aerial加速计算平台,成功试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和5G电信网络的结合,这是计算领域的突破,为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潜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人工智能收入流。两家公司表示,该平台可以同时运行人工智能和5G工作负载,这一组合被电信行业称为人工智能无线接入网络(AI-RAN)。其应用将包括自动驾驶汽车
关键字:
英伟达 软银 5G电信网络
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收购英国人工智能(AI)芯片制造商Graphcore,以拓展AI事业触角,两家公司婉拒透露交易条款。Graphcore曾被视为是辉达的竞争对手,估值将近28亿美元。 近期媒体不断报导软银拟斥资5亿美元收购Graphcore,对此Graphcore执行长Nigel Toon 11日表示,Graphcore与软银达成协议,不会对外透露交易细节。 Graphcore于2016年在布里斯托创立,成军迄今约筹集7亿美元资金,大型投资人包括微软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
关键字:
软银 AI芯片 Graphcore
孙正义在旗下电信子公司软银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发表讲话称,目前软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SB Energy已经在美国经营再生能源发电业务,并将继续在海外物色投资标的,加强发电业务,为全球人工智能项目提供电力。
关键字:
软银 AI 孙正义 电力
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集团旗下ARM计划在英国总部成立AI芯片部门,目标是在2025年春季前准备好原型并正式发布,并将于当年秋季开始由合同制造商进行大规模生产。此举是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斥资640亿美元推动将该集团转型为AI巨头计划的一部分。目前,ARM、软银和台积电均拒绝对此报道发表评论。在孙正义的AI革命愿景下,软银的目标是将业务扩展到数据中心、机器人和发电领域 —— 将AI、半导体和机器人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刺激各个行业的创新,能够处理大量数据的AI芯片是该项目的核心。作为最终用户,软银将
关键字:
ARM AI 芯片 软银 数据中心
IT之家 4 月 23 日消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软银计划到 2025 年投资 1500 亿日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70.2 亿元人民币),加速 AI 大模型的开发工作。软银 2023 年就在生成式 AI 算力基础设施上进行了 200 亿日元(当前约 9.36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此次追加投资后整体投资规模将创下日本企业历史第一。据悉,软银目标在年内完成 390B 参数模型的开发,并在明年开始研发万亿参数级别的日语大模型。报道指出,日本企业中 NTT 和 NEC 等已跟进 AI 模型开
关键字:
软银 AI 大语言模型
据日经新闻报道,OpenAI正开始拓展其国际业务,计划本月在日本东京开设其亚洲首个办事处并开始业务活动,这将是该公司继去年在伦敦和都柏林开设办事处后的第三个国际办事处。OpenAI亚洲办事处旨在向亚洲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其广受欢迎的ChatGPT技术,而且还将积极参与制定关于如何正确使用生成式AI的相关规则。OpenAI于2022年发布ChatGPT,引发全球生成式AI热潮。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日本企业中蔓延,包括软银和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在内的公司都在竞相推出面向日语使用者的服务。· 2023年4
关键字:
OpenAI 日本 软银
软银集团创办人孙正义计划筹资1000亿美元成立AI芯片企业,希望与集团Arm业务互补。孙正义将新人工智能芯片企业计划命名为「伊邪那岐」,这是日本神话中的创造和生命之神的名称,而且孙正义本人将直接领导该计划。在资金方面,目前在考虑中的一个方案是软银将提供300亿美元资金,另700亿美元资金可能来自中东的机构,但最终计划尚未公布。报道指出,孙正义相当看好 AI 发展,声称是 ChatGPT 重度用户,几乎每天都和 ChatGPT 交流。 软银旗下英国芯片企业Arm上市之际,孙正义便表示,自己是人工智
关键字:
AI ARM 软银
11 月 1 日消息,周二据知情人士透露,共享办公企业 WeWork 计划最早于下周申请破产。这家得到日本软银支持的公司正面临巨额债务和巨大亏损的困境。WeWork 的股价在消息发布后的盘后交易中下跌了 32%。今年以来,股价已经下跌了大约 96%。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总部位于纽约的 WeWork 正在考虑在美国新泽西州申请破产保护。WeWork 拒绝对此置评。周二早些时候,WeWork 表示已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暂时推迟支付部分债务的期限即将到期。截至今年 6 月底,WeWork 的净长期债务为 2
关键字:
软银 WeWork
软银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软银!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软银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软银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