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智能计算 > 编辑观点 > OpenAI敲定里程碑式融资:加速向营利性公司转型

OpenAI敲定里程碑式融资:加速向营利性公司转型

作者:陈玲丽 时间:2025-04-03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4月1日,宣布完成了一轮规模巨大的私募金额高达400亿美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轮之一。融资完成后,的估值达到了3000亿美元,仅次于SpaceX的3500亿美元,与字节跳动一起跻身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公司之列。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4/469013.htm

此次融资由集团领投,投资占比75%(即300亿美元),其他投资者包括、Coatue Management、Altimeter Capital和Thrive Capital等。

640.jpeg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融资将分两部分投入:首轮100亿美元本月到位,剩余300亿美元将在2025年底前注入,但要求完成向传统营利性公司的转型。援引知情人士称,如果OpenAI在12月31日前未能重组为营利性实体,有权将其总投资额减少至200亿美元。

回顾OpenAI的估值“膨胀”路线

OpenAI最近一次融资是在去年10月,当时在融资中筹集66亿美元,此轮融资由美国创投基金Thrive Capital领投,融资后估值达到1570亿美元,相比860亿美元估值翻了近一倍。

OpenAI的投资者阵列也在发生变化。去年10月融资前,已向OpenAI投资了130亿美元,同时也参与了去年10月的融资,但并未披露出资额。另外,也参与了去年10月的融资,若软银为此次400亿美元融资提供75%资金的消息属实,软银向OpenAI投资的金额将超过,成为OpenAI最大的投资方,同时也将成为软银规模第二大的投资,仅次于320亿美元收购Arm的交易。

如今,OpenAI的估值相比去年10月又接近翻倍,如此快的增长,让OpenAI的估值超过了英特尔(990亿美元)和AMD(1661亿美元)的市值总和2651亿美元,也超过高通(1699亿美元)、阿斯麦(2606亿美元)的市值,逼近阿里巴巴(3140亿美元)的市值。此番OpenAI的估值还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今年3月,Anthropic完成新一轮的3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则为615亿美元。

加速向营利性转型

2022年11月,OpenAI旗舰产品ChatGPT的发布,更是让OpenAI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引发了AI热潮。短短2个月时间内,OpenAI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过亿,创下了科技界的历史纪录。2015年,OpenAI创立最初是一个非营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名为OpenAI Inc. 503(c)(3) public charity。从成立之初,OpenAI郑重承诺其研究成果将是开源的,以促进全球AI领域的合作与进步。

然而,资金问题一直是OpenAI的难题,尤其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吸引资本投入并不容易。尽管OpenAI有着埃隆·的支持,他起初承诺了10亿美元的资金,但事实却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由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和OpenAI分道扬镳,OpenAI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创始人,还再次陷入资金困境。虽然之后声称捐赠了1亿美元,而根据OpenAI官方披露,马斯克筹集的资金不到4500万美元。

2019年,OpenAI宣布从非营利模式转向有限盈利模式,并成立了OpenAI LP。这一转变标志着OpenAI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商业化路径,以更好地支持其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OpenAI将其组织结构分为两个关键实体:OpenAI Inc.仍然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继续在监督和管理其他实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成立的OpenAI LP则作为盈利实体采用了有限责任合伙企业的形式,它代表OpenAI的商业化部分,旨在推动盈利。

2023年1月,OpenAI进行了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了100亿美元,微软成为OpenAI的最大投资方,并与OpenAI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因此,与其他投资者和员工不同,微软直接持有OpenAI Global, LLC的股份,这反映了微软在OpenAI中的较高股权比例,以避免控制权稀释,并深化了经营层面的合作。

随后同年,OpenAI进行了第二次结构调整,成立了OpenAI Global, LLC取代原有的OpenAI LP。本质上没有变化,仍然是capped-profit company,只是主体从LP有限合伙企业变成了LLC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结构看似复杂,但OpenAI Nonprofit的董事会仍然掌握绝对控制权,通过100%控制OpenAI GP LLC,并利用OpenAI GP LLC的运营协议来控制所有LLC成员。

640-2.jpeg

这种公司结构的优势在于它允许OpenAI通过非营利部门OpenAI Inc.继续专注于其基础研究和公益使命,同时通过有限利润公司OpenAI Global, LLC来追求商业机会、吸引投资,并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但是,这种结构的弊端包括管理和运营上的复杂性,非营利和盈利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以及确保对外透明度和维护公众信任的挑战也是这种结构可能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董事会对整个结构拥有控制权,这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如果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内部冲突,此前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被离职”就是因为这个问题。

2024年12月底,OpenAI宣布计划于2025年正式调整公司结构: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控制下的营利部门重组为一家特拉华州公共利益公司(PBC)。新架构将通过传统股权形式吸引资本,同时保留OpenAI的原始使命。

OpenAI的改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关于营利与非营利的争议不断,马斯克甚至因此将OpenAI告上法庭。而投资者之所以急于推动OpenAI尽快完成营利性转型,其核心原因正是希望缓解OpenAI巨额亏损的财务困境,从而通过股权形式获取更多回报。目前OpenAI采用独特的混合架构:原非营利组织全资控股一家利润上限有限责任公司,转型后该公司将成为独立实体。若计划成功推进,投资者可将所持可转换票据置换为营利实体的股权。

投资者此前给OpenAI设定的转型最终期限是2026年10月,而现在,这一时间点几乎提前了10个月。根据2024年10月的融资协议,如果OpenAI未能在未来两年内(即2026年10月前)从非营利性结构转型,那么该轮投资者将可以收回投资,并附加9%的利息,即66亿美元基础上再增加约6亿美元。

目前,OpenAI每年亏损数十亿美元,用于训练AI模型、运营系统以及吸引顶尖研究人才。据外媒报道,OpenAI财务文件显示,预计OpenAI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净盈利,2023年~2028年的总计亏损额将达到440亿美元。

OpenAI从非营利研究机构转型为营利公司的计划,需要获得加州总检察长批准方能实施,法律和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另外,马斯克与OpenAI的恩怨由来已久,他认为OpenAI偏离了最初的非营利使命,嘲笑OpenAI变成「CloseAI」,之前的诉讼无疑是改组进程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宣布推出开放权重模型

就在融资宣布的同一天,OpenAI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布一个「强大的新开放权重语言模型」,这将是自GPT-2以来的首个开源权重(open weight)语言模型。Sam Altman表示,即将发布的开源模型将具备与o3-mini相当的推理能力。据OpenAI API团队成员Steven Heidel透露,新模型将支持本地运行:“今年我们将发布一款可在自有硬件上运行的模型。”但未透露具体参数量、上下文窗口长度、训练数据集、技术细节及许可条款 —— 后者可能包含针对特定国家/地区的逆向工程或微调限制。

Sam Altman:“我们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但其他优先事项占了上风。现在感觉做这件事很重要。”自2019年OpenAI成立营利性子公司以来,一直走的是闭源路线,通过ChatGPT订阅费用以及付费API业务来赚取利润。这一声明发布之际,OpenAI正面临来自多方的竞争压力:从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 R1模型到Meta的Llama系列模型,开源AI模型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开源模型正在迅速占据市场份额,这对坚持闭源路线的OpenAI构成了压力。此前,奥尔特曼罕见认错,称OpenAI在技术开放性方面“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作为参考,开源模型意味着开发者向公众公开所有细节,包括代码、训练数据集和架构等,允许用户修改和重新分发。而开源权重模型中预训练的参数(定义模型如何响应的「权重」)是向公众公开共享的,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下载它们,在本地运行它们,针对特定用例进行微调,或将它们插入到自定义应用中。但是,仅仅因为权重是开放的并不意味着就是开源的,训练代码、数据集或架构等关键要素可能仍然保持专有或未公开,因此可能并不是完全的开源。虽开放权重不能完全等同于开源,但它是开源理念在AI领域的一种延伸和部分实现,包括此前宣称开源的DeepSeek V3/R1同样只开放了权重。

闭源模式下,OpenAI近期推出的GPT-4o系列和o1系列等新模型,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多模态处理、深度推理等前沿方向的技术实力,可以通过ChatGPT订阅服务、API使用费等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开源则能为OpenAI打开更多的市场,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用户,解决闭源模型带来的用户流失问题,通过定制或商业授权来实现开放权重模型的盈利。

640-3.jpeg

OpenAI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突破2000万,较2024年底的1550万增长了450万,增幅约30%。强劲的增长势头表明,ChatGPT目前每月的收入至少达到4.15亿美元(年化收入约50亿美元)。近日OpenAI还正式推出o1系列升级版模型o1-pro,该模型输入费用高达每百万token为150美元,输出费用高达600美元。基于当前业务表现和市场需求,OpenAI预计2025年营收增长超过三倍,达到127亿美元,而去年营收为37亿美元。作为对比,2022年和2023年OpenAI的全年收入分别为2800万美元和16亿美元。

目前,ChatGPT增长势头仍然强劲,新推出的「吉卜力」图像生成功能爆火,Sam Altman称在一个小时内,ChatGPT就新增了一百万用户,而ChatGPT刚推出时,用了5天才达到一百万用户。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技术授权等其它业务收入,今年127亿美元的目标似乎完全可以实现。

巨额融资背后

OpenAI在公告中表示,新资金将助力其“持续构建推动科学发现、实现个性化教育、增强人类创造力的AI系统,并为造福全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铺路”。据CNBC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此次融资中约有180亿美元将用于德克萨斯州的星际之门项目(Project Stargate),目标是计划四年内在美国各地建立由多个大型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

今年1月,特朗普宣布的合资项目Stargate,初始股权投资人包括软银、OpenAI、甲骨文和MGX,其中软银和OpenAI是主要合作伙伴,未来数年拟向AI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不过,在星际之门成立之初,马斯克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分析称,该项目实际上没有其宣扬的资金规模量级,事实也确实如此。

640-4.jpeg

据The Information、彭博社等援引知情人士的爆料消息称,就在这波把钱投向OpenAI和Stargate背后,软银CEO孙正义正计划借款165亿美元,可能会在2026年初再借入80亿美元,正在讨论的过桥贷款期限约为12个月。知情人士补充说,与银行的谈判尚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几周细节可能会发生变化。

2月3日,孙正义与Sam Altman进行了一场对话,随后软银集团与OpenAI达成协议,将在日本成立合资企业SB OpenAI Japan,共同打造名为Cristal的人工智能产品,为企业提供服务。孙正义表示,软银每年将在OpenAI产品部署上投入30亿美元。

640.png

2月12日,软银集团发布2024第三财季(10月至12月)的报告显示,软银集团亏损主力仍然是软银愿景基金。尽管业绩表现当季不佳,但软银集团表示仍计划在AI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显示出对未来科技趋势的信心,但软银疲软的业绩可能会加剧外界对于孙正义大笔投资AI决策的质疑。

根据PitchBook的数据,在OpenAI此轮融资前,今年第一季度已有至少300亿美元资金投向AI初创公司,但很多企业仍然背负着不切实际的估值。“人工智能是一种变革力量。”硅谷风险投资公司General Catalyst公司首席执行官Hemant Taneja表示,“但问题是这些AI企业能否合理地从现在的水平增长10倍?”从融资方面来看,由于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态度,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初创企业筹集的资金比2021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多,但风险投资市场已大幅倾向于为少数大型私营科技公司提供资金。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