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市场分析 > 高通vs英特尔:巨头“暗战”比比谁更野蛮不讲理

高通vs英特尔:巨头“暗战”比比谁更野蛮不讲理

作者: 时间:2015-02-12 来源:esmchina 收藏
编者按:英特尔与高通各有其称霸策略,过去,它们都深耕领地、合纵连横;现在,它们终于开始进攻彼此的领地;针对未来,它们又各自谋划争抢先手。

  压制对手:粗暴围剿VS分层挤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69839.htm

  都创建了近于垄断的优势,它们的实力不只体现在对产业链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竞争对手的压制。两者的压制策略也是各有各的强硬。

  :全方位压制

  在PC市场,芯片有超过80%的市场占有率。借此地位,在直接的PC生产商市场,英特尔会用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手段打击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看来,即使是引领时代的高科技企业,也抹不去生意人的逐利性格。

  英特尔曾采用打折、补贴和提供市场开发基金等手段,强迫戴尔、索尼、东芝、Gateway和日立等主要客户签署排他性协议,阻止这些生产商购买对手英特尔的产品。

  对一些大型的PC生产商,英特尔则可以使用提高产品价格、停止供货等招数来威胁,强迫它们只采购自己的芯片。

  英特尔还善于打击竞争对手和PC生产商的关系,强迫生产商不能响应英特尔对手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英特尔曾威胁宏碁,如果宏碁支持AMD的Athlon 64处理器发布,后果将会很严重。为此,宏碁就退出了AMD的处理器发布。

  英特尔还会在销售渠道上排挤对手。据说英特尔收买过德国的大型零售供应商,让它只销售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

  英特尔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向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产品施压,排挤竞争对手(比如AMD)的生存空间,给对手的市场拓展带来障碍。

  最终,依靠联盟优势和技术优势,英特尔挫败了众多芯片生产商。到现在,也只有AMD还能勉力生存,而且AMD也已经对抗失败,无法再作为英特尔的“对手”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一个蛮横强硬不讲理的主。

  :分层挤压

  在移动芯片市场,尽管处于领先地位,但它遇到的竞争程度要远高于PC芯片市场。有自产自销的苹果cpu、三星Exynos、华为海思。这其中,Exynos也已经与多家第三方生产商合作,抢夺智能手机芯片市场。还有从底层崛起的联发科、展讯,以及昂达、瑞芯微等多个小品牌各占一隅。

  在高端市场,高通是绝对的霸主。所以,它对竞争对手的压制主要体现在对中低端市场的抢夺。

  技术上,高通用高端产品的技术体系,去扶持中低端产品,下探中低端市场,做出了从入门级到旗舰级芯片的全线产品体系。比如,在3G向4G的过渡过程中,高通加速将4G技术与硬件体系引到中低端市场,甚至是入门级市场,抢先把4G技术引入千元机的层级。比如在中国就有支持双SIM卡和三SIM卡的产品方案,而双卡双待往往是中低端手机的特征之一。

  服务模式上,高通开始走“山寨路线”,学习联发科在功能机时代首创的芯片“交钥匙”模式。2013年,高通推出类似“交钥匙”服务模式的“QRD参考设计”平台方案。QRD可以让手机、平板生产商直接按图索骥,即使不具备强大研发能力也可以迅速推出新产品入市。借助QRD,有些生产商的产品开发周期已经小于60天,这正中各路杂牌手机生产商的下怀。

  高通在高端封顶,并放下姿态来到中低端市场抢份,让联发科等对手现在上不去,以后也可能会“下不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继续被压缩。而且,高通可以对使用高通芯片的生产商收取5%的CDMA系列技术许可费,对于不使用高通芯片的生产商收取5.75% 的许可费,强制生产商使用自己的芯片产品。

  但是,移动设备的出货量增长在放缓,确切而言是智能手机的增长在放缓。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4年已经到达顶峰,未来可能迎来一个平缓的增长甚至是衰退。最值得忧虑的是,高通CPU在高中低端市场都有对手,苹果、三星、联发科每个都很难缠。

  点评:我们可以用“以子之矛攻‘彼’之盾”的方式来分析,英特尔的压制方法,可以被高通破掉,自己却难以破解高通的压制方法。不过,高通技术壁垒也终将会在市场竞争面前威力渐消。



关键词: 高通 英特尔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