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斌:英特尔为何选址成都、大连?
孙彦斌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太多,但当我发现同事们看到英文时脸上惊异而贴心的表情,我就明白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亲切感。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语系的国家,抬头看到中文注解时心中一定会顿生亲切,你会感觉与这个城市的距离被一下子拉近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1783.htm除了“体贴”,成都还是一个热情的都市。这样的热情,曾直接感染了英特尔前任CEO贝瑞特。1998年贝瑞特第一次成都访问,恰逢英特尔与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合办第一届电脑节。孙彦斌感叹:“电脑节上有一个活动,叫做‘万人千机学电脑’。那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轰轰烈烈。当时有近十万的民众自发前来参与活动,整个电脑街真如节日般沸腾、热闹。包括贝瑞特在内的英特尔同事们都被成都人民热切追求科技的热情所打动,我相信那次活动对于项目选址最终落户成都打下了积极的伏笔。”
在漫长的选址考察和谈判中,孙彦斌始终感受到来自成都政府的极大诚意。成都政府部门不仅对英特尔表示由衷欢迎,对项目的关心细致入微,甚至在态度上,也奉“英特尔”为学习的榜样。
在一次与成都市政府领导的接触中,一位外国同事随意地感叹了一句:“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该多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马上联络这家世界闻名的咖啡店。不久之后,星巴克正式入驻蓉城。
还有一次,美国总部的一位高层,因为签证问题无法入境中国,眼看就要延误之后的项目洽谈会议。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成都一位市领导当即表态:“没关系,让他过来吧! 剩下的问题由我们来解决。”
于是,政府有关部门电话通知在香港的成都联络处与香港机场方面取得联系,向对方确保将予这位英特尔投资项目“大员”落地签证,并由政府工作人员协助其直接转机成都,继而按时出席了那次会议。
站在英特尔人的角度,孙彦斌如是说:“很多时候,政府给你多少资金支持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作为跨国公司,我们更需要的是开诚布公的协作精神。我们在成都政府的身上,看到了这点颇为可贵的精神。”
英特尔与成都共舞一处,相互都影响深远。谈到这,孙彦斌说,在成都厂开工典礼上,成都高新区的主任激动地孙彦斌说:“你们完备的施工安全设施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参加开工典礼的来宾看到现场的施工工人全副武装的设备----防护服、硬底皮鞋、头盔、护目镜等一应俱全,也都唏嘘不已。
当这位主任问起英特尔项目组的人为什么把工人们武装的这么“严实“,得到的答案是——让工人穿翻毛皮鞋是怕他们把脚砸伤,护目镜是防止施工中眼睛被石子弄伤。主任深深感慨:“为了达到‘零伤害’,英特尔的工作真是做到了极致!”
透过装备这样的小细节,英特尔不仅为蓉城的施工管理树立了新标杆,更重要的是将人本观念贯彻到了超乎常人想象的领域和深度,对开发区和成都市的软环境建设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英特尔对安全的追求也传为佳话。
历时两年半时间,从最初的谈判到最终的签字,封装厂项目最终“花落”成都,如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切使得伴随始终的孙彦斌感慨万千,他笑言:“我与英特尔一样,也对成都情有独钟。我每次去成都就好像回家一样,倍儿亲切。”
梦圆大连
成都项目之后不久,英特尔开始了晶圆厂的选址工作。经过仔细甄选英特尔决定将选址中国大连。“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孙彦斌说。相比封装、测试厂,晶圆厂(芯片厂)在技术要求上更高,投资额度更大,总部如此部署,显然是对中国市场颇具信心。
孙彦斌至今记忆犹新英特尔总部对于选址数次的讨论,毕竟,若项目最终确立,大连将成为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家晶圆厂。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英特尔晶圆厂终于“梦圆”大连。
大连晶圆厂给孙彦斌的第一印象是一片荒凉的丘陵地,那时大连的人们还并不知晓,这片荒芜中正在酝酿着的是高科技盛景。当时,孙彦斌跟同事一起在大连实地考察时,看到旁边有一群低矮的房舍,一个同事问大连政府的随行人员,“那个边上的小房子是什么?”随行人员说:“一所小学。”
就是这个答案,让英特尔投资差点儿将投资计划全盘推翻——在此建厂,学校就得搬迁,这会给孩子上学带来很大的麻烦。英特尔提倡科技让人生活更美好更便利,我们没有理由给人们制造不便。面对这个问题,英特尔项目组与政府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当得知政府在项目考察初期已经对附近的村庄和学校做了搬迁安排,方才消除顾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