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合作之路并不平坦 格芯与成都要如何修成正果

合作之路并不平坦 格芯与成都要如何修成正果

作者: 时间:2017-05-04 来源:芯谋研究 收藏

  成都高新区发布的新闻: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5/358728.htm

  此次落户成都高新区的格罗方德12英寸生产基地,将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主流CMOS工艺12英寸生产线,预计2018年底投产;二期建设格罗方德最新的22FDX 22nm FD-SOI工艺12英寸生产线,预计2019年第四季度投产。

  成都自是希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但GF怎么说呢?与成都轰轰烈烈举行签约仪式,广邀媒体相比,GF太让成都失望了!甚至没有在自己的网站单独宣布此事,仅仅是在其题为“GLOBALFOUNDRIES Expands to Meet Worldwide CustomerDemand”的通稿中描述了此事。

  GF宣布在美国和德国投资先进技术、在成都开厂、新加坡增加主流工艺的产能。

合作之路并不平坦 格芯与成都要如何修成正果

 

  表述纽约厂时说“New York willcontinue to be the center of leading-ed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7nm andextreme ultraviolet (EUV) lithography, with 7nm production planned for Q2 2018.”强调了在纽约工厂的投资规模,还着重说了纽约厂是其“最先进的”;关于德国厂表示“Dresden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center for FDX technologydevelopment”,强调了未来德国厂依然是FD-SOI技术的中心,同时也在后续表述中强调了22纳米FD-SOI的产能扩张以及2018年年中量产12纳米FD-SOI的新技术;关于成都厂,却轻描淡写。丝毫没提“最大的投资规模”,没提“最先进的技术”,只说了主流技术和2019年的22纳米FD-SOI。

  两相对比,令人唏嘘。我拿你做我的唯一,你却拿我做你的备胎。不平等的婚姻不幸福,不对等的合作不长久。双方对彼此定位的“分歧”或许会成为合作上的隐患。不知是事出有因,还是沟通有误,双方在发展的定位上还需要坦诚相待,深入沟通。

  不仅产业定位,双方各自的关注点上亦需高度统一。GF一直强调FD-SOI,不仅在其主页中强调,其CEO在接受中国媒体时也强调“我们将和成都共同研发一个基于22FDX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IP、EDA和设计服务企业。”因为GF的成熟工艺主要在新加坡,这是其唯一盈利的基地,不可能有太大调整;同时其美国和德国工厂产能利用率超低,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状态,无力在FD-SOI研发上投入资金。所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和政府支持,获得FD-SOI研发和产业化的巨额资金,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才是其最最主要的目的。毕竟FD-SOI对GF来说就是FullyDepend on SOI!

  但对成都来说,真的想要FD-SOI吗?成都一再强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主流CMOS工艺12英寸晶圆生产线,预计2018年底投产”。或许成都对FD-SOI在产业内的定位和发展前景不清楚,但肯定知道发展FD-SOI需要重金支持,所以总是强调第一期成熟工艺。因为这个成熟工艺其实就是把新加坡厂的老工艺作价转移过来,盘活GF之前买的二手设备,

  市场成熟,风险相对较少,虽难以盈利,但却能带来“政治”和“宣传”上的“名”。对于FD-SOI,这是第二期,既要花大钱,又有大风险,或许对成都来说FD-SOI就是Further-Decision SOI。

  各有苦衷,又各有心思。最怕的一点是成都以支持FD-SOI为“诱饵”,吸引GF在成都建成熟12吋;GF则以在成都建成熟12吋为“诱饵”,吸引成都支持FD-SOI。彼此都“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或许会成为双方合作成功的又一障碍。

  三:GF:“洗面”易,“革心”难;成都:“都”参与,才能“成”

  Global Foundries宣布自己的中文名字由格罗方德改为,想在成都“洗面革心”,从头再来。但“洗面”易,“革心”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016年5月31日,GF宣布在与重庆政府合作,在重庆建厂,甚至“官方预计,该厂房于2017年即可重新启用、量产”。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Global Foundries就“变脸”,从重庆到成都。 “闪结又闪离”,未免会给和重庆同处大西南的成都添上一点心理阴影。

  计划不如变化快。关键时刻成都的“芯片书记”调往重庆,让GF措手不及,哭笑不得!业界戏言GF会否“昨日重现”,弃成都回重庆。GF“闪离”重庆,善良的重庆政府既往不咎;GF“闪结”成都,好客的成都政府献上厚礼。希望能够真正“革心”,坚守成都,不离不弃,将成熟工艺和FD-SOI踏实做好。“变名”离开重庆,莫要再“变脸”离开成都。毕竟“变脸”这个传统的剧目可是发源于成都。

  成都需要GF的坚守,GF则需要成都的动员。要想做好FD-SOI,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中央政府、产业链和客户群体的“都参与”。FD-SOI的问题并不只在技术本身,关键难点在于“生态系统”。技术层面,FD-SOI22nm的工艺刚开始投产,性能表现无法确定。更难的是,FD-SOI在全球都没有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所以也没有被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先进大厂采用。事实上,在其它国际大厂都在先进制程上选择FinFet技术后,GF也使用了三星14nm FinFet的工艺授权。

  技术上,FinFet和FD-SOI的发明人胡正明教授明确表示FD-SOI为FinFet的补充,并且更适合在细分市场。产业上,国际大厂纷纷抛弃,主流设计公司避而远之。让业界对FD-SOI的前景更加谨慎。所以生态系统的建设更加困难,也就更需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产业链和客户群体的“都”参与。这也是GF选择中国的重要原因,但成都能否动员起“中国”的都参与吗?

  全新的工艺技术需要全新的生态系统,全新的生态系统需要更多公司的参与。客户层面,在FD-SOI上,制造企业希望能和设计企业共同分担全新工艺的风险,但设计公司在技术前景不明朗和生态系统不健全的背景下,不愿贸然“赌博”。这样,制造企业和设计企业共同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没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GF和成都需要去影响产业链,影响芯片设计公司。战略上,还需要中央政府、相关产业基金和产业圈的“都”支持。而在GF与成都的签约仪式上,据说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和产业基金没有一人参加。不出席未必不支持,但对打造全新生态系统的二者来说,还需要去做更多的工作。

  或许庸人自扰,或许杞人忧天。但我们真正希望做好坚守,洗面更要革心;成都做好争取,让政府、资本和产业链都参与;双方都做好背后“大老板”的支持,统一认识,风险共担。唯如此,与成都的合作才能够“都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格芯 晶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