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市场分析 > 本土芯片保卫战

本土芯片保卫战

—— 外资对中国芯片企业密集压制
作者: 时间:2010-12-07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收藏

  一场疯狂的锦标赛就此拉开。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一起,迅速掀起中国继彩电、冰箱和汽车之后的第三次重复建设浪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5274.htm

  在2001年,向原信产部提交上马项目的申请中,从厂商到整机厂商,从家电企业到贸易公司,甚至连食品等不相关行业的公司都匆忙杀入。

  其时,全国大城市几乎言必称“硅谷”,芯片更被地方政府竞相列为引资扶持的“一号产业”。英特尔、中芯国际等知名厂商在地方的投资,也成为各地政府全力争抢的“一号工程”。

  刺激之下,地方引资的优惠被用到极致:除了18号文、西部开发等国家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还出台各种地方优惠,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要让路于“一号工程”,甚至还以“超常规办法”提升地方吸引力。

  在2000年,全国芯片设计企业仅98家,2001年就翻了一番达到200家,到2003年达到465家。而在“十五”期间,仅新建的芯片生产线数,就相当于过去50年的总和,远超“十五”规划预期。

  在1999年至2003年的发展高峰期,中国芯片产业规模扩大了4倍,年均增长45%,5年间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5%,迅速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市场,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热情”功不可没。

  不好玩的“一号产业”

  让地方政府始料未及的是,芯片市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好玩”。

  虽然各地投建了大量封装测试厂,但其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端的芯片设计和芯片生产至今依然是中国芯片业的最大短板。业内人士透露,在国外,芯片设计、芯片生产和封装测试企业的比例一般是3:3:4,但在中国,直到现在,还只能达到2:3:5。

  在设计领域,中国一直远远落后,而在制造环节,芯片业的产业利益划分也已经基本完成:英特尔、TI等IDM(整合元件制造)厂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都自给自足,只有在需求过旺时才会溢出部分业务给其他代工厂;DRAM已经被日韩企业基本垄断,并屡屡通过调整供需操纵市场价格,打压竞争对手;而在芯片代工领域,台积电和联电也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留给其他企业的空间并不大。

  这注定中国的芯片产业成长需要经历残酷的搏杀。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直到现在,被寄予厚望的华虹NEC、中芯国际等“国字头”本土企业代表,都还未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仍然受到市场主导者的打压。

  在当时激烈的引资搏杀中,成都的引资已相对稳健,当地的产业发展并未违背比较优势的原则,无论是人才、水、电、气、交通等基础产业,都足以支撑“芯片兴市”的发展战略,即使遭遇诸多变故,仍能寻求其他厂商接手。

  但在一些城市,人才、产业配套等基础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已决然“大干快上”,芯片厂商利用政府吸引高新技术项目的热情,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政府,一旦借机套取利益或遭遇市场波折,立即人去楼空的案例更屡见不鲜。

  一位芯片业人士说,这在资金门槛较小的芯片设计领域最为明显,当时很多公司都是一些“海归”组个团队,或在政府帮助下找笔投资,在地方低价拿地修楼做产品。几年后钱烧光后直接卖楼散伙,投资商收回成本之余还有不菲收益,地方官员很多也已经升职离任。团队也依靠“经验”可以再度融资或跳槽高就,于是“皆大欢喜”。

  与之相比,成芯被转让已经可谓善始善终。

  如今,“一号产业”已成明日黄花。除了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仍在坚持,很多一度大举发展芯片城市都已经热情不再,悄然转向。



关键词: 芯片 半导体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