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上网本
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全球范围内上网本的生产厂商从1家猛增到数十家。这其中,有惠普、戴尔、宏碁这样的传统PC业巨 头,也有微星(MSI)这样的从未有过笔记本业务的台湾代工厂。而对这个行业产生最大推动力的,是英特尔和微软的加入。英特尔为上网本提供的低功耗 Atom处理器,价格只是普通笔记本处理器的四分之一。微软原本计划在2008年夏季停止销售的WindowsXP,也专门为上网本延长销售两年,而每份 软件许可证只收15~25美元,尚不及普通笔记本XP价格的一半。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4378.htm在整个行业的努力下,上网本正在高速占据市场,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用不了几年,上网本就会赶上笔记本目前1.7亿左右的全球年出货量。
“持续性创新”PK“颠覆性创新”
上网本的出现,与其说是PC行业对过去盲目追求产品性能提升的一次反思,不如说是消费者在行业异类影响下产生的顿悟。
厂商们不断标榜的产品性价比,是一个被长期误导的概念,而能发现其中奥妙的消费者却少之又少。实际上,产品性能并不代表用户体验,对于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性能,无论提升再多,产生的用户效用也是零。当厂商要求消费者为这些额外性能买单时,就产生了对用户的过度服务。
在日常生活涉及的任何产品类别中,都存在若干条可以评价该类产品某些属性的性能曲线。比如,在汽车工业中,省油就代表一条性能曲线,乘坐舒适性 则是另外一条。而在软件产品中,功能复杂程度是一条重要的性能曲线。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消费者特别关注的产品属性,厂商会努力沿该条性能曲线不断 上移,来取悦消费者。
我们都知道,好的公司管理层会倾听用户的声音,并反映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当IT厂商们制造出强劲的软硬件产品以及复杂的功能组合,他们就可以 满足包括那些高端用户在内的大多数用户需求,同时实现更多的销售利润。这一过程被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创新理论大师克里斯坦森称为“持续性创新”。
在持续性创新过程中,产品在满足了少数高端用户要求的同时,实际上超越了普通用户的需要,并为此收费,从而制造了大量被过度服务的用户。
这时,从事“颠覆性创新”的小公司出现了。这些小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性能曲线加入竞争,比如提供更简洁易用的软件产品,来吸引一部分新用户进入 消费领域。这些小公司对原先的市场巨头暂时还构不成威胁,因为他们相对较差的产品(在原性能曲线上)引不起高端用户的购买欲望,市场巨头也无意进入这个低 利润领域。
有趣的是,随着小公司的产品在另一条性能曲线上不断上移,它可能吸引到越来越多那些原先被过度服务的普通用户。这样发展下去,原先市场巨头的份额将会不断丧失。
整个“颠覆性创新”过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存在不可避免,并且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就算市场巨头察觉到了新进入者的威胁,也不可能无视高端用户的要求,放弃高利润的产品领域。这些行动总慢一拍的“大个子”,为竞争对手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一幕,正发生在今天的上网本市场。华硕和微星这些“小个子”的崛起,并非偶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