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机厂商:路向何方
将近春分,位于亚热带的深圳早已寒意全无,号称山寨大本营的华强北也是热火朝天。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3155.htm在这里,只要把琳琅满目的山寨机摆上柜台,根本无须招揽,中意的买家自会拉过一张圆凳,坐下来仔细攀谈。即便是正午时分,商铺前依然人声鼎沸,接踵摩肩。
就在20公里之外的宝安区,这里是山寨手机的生产制造基地,却是另一幅萧瑟之景。紧闭的厂区大门,破损的门窗、零星散落在外的设备......绕着宝安走上一圈,这样倒闭的山寨机工厂不甚枚举。火爆销售的另一头,制造商却在寒冷无比的冬天里打转。
“仅去年末到现在,就有上百家工厂关门,没有办法,这就是山寨的江湖。”在深圳手机业浸淫多年的老许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
其实,老许自己也是困难重重。山寨机出货价一跌再跌,有时候每台毛利还不到10元,可相应的需求量却趋于饱和,还要承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再这样下去,很可能从微利变成无利甚至亏损。是坚守阵地还是另谋出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许。
当然,也有先行者已经转投山寨上网本(以下简称山寨本)行业。不过,他们能否复制在山寨机上的成功,似乎并不乐观。此外,一直极力打压山寨的势头也有所变化。在最近召开的深圳“两会”上,已经有相关提案向山大王们抛出橄榄枝,意欲将其招安扶正。这或许是山大王们一条不错的出路。不过,在前景明朗以前,老许选择了保持现状。
被迫退出红海
这位看似保守的老江湖,亲历了山寨机发展的各个阶段。正是关键时刻的成功转型,让他从默默无名到身家数亿,更见证了这个产业由蓝海一步步变为红海的历程。
早在2003年,老许刚进入手机行业时,国内的手机产业正在起步阶段,到处充斥着暴利。那时,一款国产手机的厂商利润可达上千元,大厂商一年下来能获得10多亿元的净利润,收入上亿元的经销商比比皆是,整个市场为之疯狂。
在暴利的诱惑下,中国制造的潜能被空前激发。像老许这样,依靠手机销售完成积累的经销商开始向上游更高的产业利润进军,一些传统的数码厂商也极力转型,投身到这片蓝海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珠三角地区作为基地,因为这里拥有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
到了2004年,联发科的手机芯片解决方案开始大规模应用,稳定而廉价的芯片供应,突破了技术的瓶颈,按老许的话说:“自那时起,只要有钱就可以玩手机了。”于是,这一年便成为“山寨机元年”。
此后,“山寨机最疯狂的时代”开始了。山西的煤老板、江浙的服装商、各地的房产大亨,这群积攒了大把热钱的人都把目光转向手机制造,让深圳及周边的手机厂商从2005年的300家陡然升至2006年的上千家,逐渐形成了以深圳为核心的山寨机产业集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