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市场分析 > 中日韩的锂电池之争

中日韩的锂电池之争

作者: 时间:2015-11-04 来源:第一电动网 收藏
编者按:中日韩在消费类锂电池领域杀得难解难分,在动力电池领域仍然延续了这种格局,而目前日韩企业纷纷杀入国内市场,面对杀入自己地盘的对手,中国的锂电池厂家会有何种心态?该如何面对?

  我们不要怀疑打价格战的决心,他们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完全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挤压本土的锂电池企业,这可能导致SDI和化学面临一定的亏损,但收获是市场份额。依靠集团的大资本优势,短期的亏损并不会影响的决心,随着成本持续降低,规模持续扩大,未来一定会达到一个盈利平衡点。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271.htm

  反观国内企业,在价格和成本方面讳莫如深,没有动力和意愿去快速降低成本,在短期利益面前纠结太多,被动跟随整车厂的降价要求和对手的价格战,缺乏战略层面的长远规划,战术层面也显得盲目和散乱。

  现在LG已经抛出了价格战策略,我们唯有以更好的产品和更合理的价格来应对。

  5.并拢五指握紧拳头

  日韩锂电池企业以规模取胜,推行集团化作战,日本主要是松下、东芝、日立、AESC、索尼、LEJ等几家企业主导,技术实力雄厚,产品品质好。韩国以三星SDI和LG化学两大巨头为主,在全球市场争雄。资源高度集中的好处是可以并拢五指,握紧拳头,发力于一处,形成突破。

  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有点规模的企业就有几十家,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上百家锂电池企业,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这使得我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无法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无法在与外部强敌竞争时形成合力,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我国政府应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政策和法规形成较高的准入门槛,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国内的锂电池企业,应该理顺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制度,避免技术团队出走,不断耗散企业有限的资源。

  三、困境中成长逆境中崛起

  在面对韩国企业的态度上,我国政府应该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以促进我国本土锂电池产业在竞争中升级,不能断奶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就国内的锂电产业来看,是到了提高一批,淘汰一批的时候了,只有由大变强,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面对看似强大的对手,国内锂电产业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应该自乱阵脚,因为我们并不是没有优势。从政策、资金、市场、客户关系来讲,国内锂电池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需要着力解决技术、成本、全球合作、产业联盟等几个关键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在与海外巨头的竞争中,取长补短,实现质的突破。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强大的对手,在搏击中突破自我的瓶颈,走向更高的境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词: 三星 LG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