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的锂电池之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链布局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商业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的方式,走向生态建设和产业联盟,深耕细作,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链优势。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271.htm2.前瞻性的技术优势
日韩企业在三元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深度,明显高出国内一截,毫无疑问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未来电动汽车是否有可能取代燃油车。从这个角度看,锂电池企业必须对技术方向5-10年的预判和前瞻性的投入。国内企业前几年普遍在磷酸铁锂领域发力,对三元材料认识程度不够,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三星和LG在三元方面占据较大的先发优势,比国内企业领先2-3年实现规模产业化。在软包和圆柱形电池方面,国内企业也研究不足,一味在硬壳电池领域扎堆。韩国企业则在软包、硬壳和圆柱形电池方面都有广泛研究,如三星的硬壳电池在宝马、奥迪、大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得到应用,LG的软包电池独树一帜,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得到通用、福特、现代起亚、雷诺日产等众多车企的认可,LG的18650圆柱电池已经可以做到3.2Ah,而国内企业已量产的较好水平也不过2.6Ah,差距非常明显。

在产品的技术路线上,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前瞻性,对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去仔细研究,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定义和开发产品,而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各国政府法律和政策动向,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技术趋势等方面,也普遍没有予以重视和研究,更多的是被动跟随市场的变化。如各个企业在磷酸铁锂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如果不是商用车市场起来,国内的锂电池企业基本上已被日韩甩开。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爆发,为国内锂电池企业争取到了3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这三年时间里,不能在技术层面追上或接近日韩企业,形势就会极度危险。
在下一代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方面,国内锂电池企业与日韩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是奋勇直追迎头赶上,还是继续拉大差距,就看未来3-5年的努力。
3.勇敢的走出去
日韩锂电池企业,普遍在全球布局,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汽车企业,如松下在美国与特斯拉共建超级电池工厂,预计产能达到35GWh,可满足特斯拉在2020年前后的电池需求。LG也在美国和中国建立电池工厂,南京工厂在2020年可满足20万辆电动车的电池需求,其研发机构更是遍布全球各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