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区域布局液晶面板 缺口还是过剩?
自给率仅30%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65044.htm液晶面板业如同光伏行业一样,飞速发展给业界带来产能过剩的隐忧。更严重的问题是,三星新一代有机液晶面板一旦成功上市,中国几千亿液晶面板行业将面临巨大冲击。
宏观研究院认为,液晶面板业是否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应当建立在对供需关系的讨论基础上。
事实上,液晶面板行业近年来的复苏与下游终端市场的需求增长密切相关。工信部公布的《2013年手机行业发展情况回顾与展望》显示,2013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14.6亿部,增长23.2%,其中智能手机占全球手机销量的比例超过70%。据IDC发布的2013年全球手机18亿部的出货量测算,我国产量占全球出货量份额达到81.1%,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而在另一终端——液晶电视方面,2013年大陆面板出货量较2012年提升超60%。大陆本土彩电品牌厂商和外资企业如三星、LG等都开始扩大采购大陆面板的比重。预计2014年大陆面板出货量可达3900万片,增长27.6%。
目前,我国面板自给率仅有30%。单独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本土面板产能还存在缺口。这与我国光伏产品80%产能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的情况有所区别。
不过,工信部相关人士曾提醒,目前国内电视行业的出货量在下降,智能手机渗透率也已经高达8成,平板电脑增长也面临瓶颈,因此企业的新增投资应当保持理性。
群智咨询数据显示,电视尺寸每增加1英寸,将可消化一条月产能约9万片的8.5代面板生产线的产能。随着电视平均尺寸从2012年的37英寸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40英寸,加大面板尺寸被认为是缓解面板市场产能过剩的良方。
此外,宏观研究院认为,对本土液晶面板产业而言,进行技术升级,布局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和机遇。
从大到强的跨越
“产能过剩论”引发有关液晶面板产业未来发展布局的思考,而在与外商竞争中暴露出的本土液晶面板业产业布局分散、创新不足、知识产权环节薄弱等局限急需实质性的突破。
宏观研究院认为,持续性的政策支持、产业链上游配套的完善和原生性的创新驱动将是液晶面板产业由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策红利是驱动液晶面板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税收等政策支持给予液晶面板厂商实质性优惠,另一方面,政策支持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从而将吸引更多资本推动该行业发展。
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应当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持续性是重中之重。政府的扶持政策应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保持稳定。其二,政府还应发挥引导作用,在产业规划层面强化规划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与产业联合。据悉,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2014-2016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将根据市场容量合理确定产能发展目标,防范盲目建设和低水平建设。
目前,我国液晶上游配套产业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年产值达数千亿的液晶面板业对产业链上游需求巨大。而上游配套产业的完善既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商业手段在配套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又有赖于企业研发力量的增强。
创新是提升面板自给率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在与三星、LG等外企的竞争中,技术创新将推动更多终端厂商青睐本土面板。在AMOLED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将有助于本土面板企业在产业升级中顺利转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