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专题 > 孟宪凯 趣盎然,智尽显

孟宪凯 趣盎然,智尽显

作者: 时间:2010-08-15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1744.htm

  4月末的天津不冷不热,初夏虽未来到,却已渐渐有了一丝春季不曾带来的温热。与孟宪凯老师的访谈就在这样的一天。孟老师说,自2000年参与教育中国项目,恍然已是十个年头。随后,孟老师用他幽默、热情的独特方式为我们讲述了这十年来,自己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倾听中,我们不时被他的智慧与风趣所吸引,对教育项目也加深了更多的理解。

  孟老师的“智趣”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折纸小游戏,潜藏大道理

  孟老师的故事从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在采访一开始,他先发制人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说,一张纸最多可以对折几次?”接着他拿起身边的一张纸,颇有兴致地在现场给我们做起了“实验”。

  “实验”的开始自然是需要一些假设的,孟老师这时更像个天真的孩子,追问我们:“你们大胆的猜吧。”我想,我此刻和常人的感觉一样:纸那么薄,怎么对折也可以折个十几次吧,我甚至还想到了更薄的纸应该可以对折更多次。

  我说:“十次?”孟老师把纸递过来,让我亲自折一遍。一次,两次,三次……一共折成了六次。就这样,折纸小实验完成了它的第一步。

  孟老师教导到:“比如折纸这件事吧,从理论上讲半天,可能我们还是没概念。但通过自己动手一折,你可以马上有一个印象,你甚至可以告诉我:‘一张纸可以折七次,最多八次。’”这时候,如果你的思维够灵敏,会在实验中觉出一丝理论的味道。既然是理论,那么不可避免地需要怀疑与论证。显然孟老师是深谙此道的,顺着这个结论,他继续问道:“好,那如果我现在就告诉你这么个结论,你会有什么异议吗?”

  “当然。纸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结果?”

  孟老师笑了笑,转身拿起了一张大报纸,说:“好吧,我们用这么大的纸,接着折吧!”于是第二次实验又开始了,这次是一张报纸,结果与第一次相同。

  孟老师开讲了:“好,如果我们把折纸当做一个理论,通过自己的动手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折纸的次数与纸的大小无关,甚至与纸的厚薄也关系不大。一张纸最多可以折七到八次。”似乎这就是孟宪凯老师这次实验的初步结果,但这并不是孟宪凯老师想要的最终答案。

  他延伸思考:如果将折纸的实验结果作为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该如何处理。问老师?查书本?显然,这些都不是孟老师觉得最好的方法。这些传统手段,一般在用过一到两次之后,便被丢进遗忘的角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亲自动手折一遍。让我们从折纸开始,用最朴素的方式验证真理。

  简单任务,奥秘其中

  孟老师又以“孟式”的风趣与幽默给我们讲起了他在未来教育学习“信息素养”这个名词时的小故事。

  “面对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传统教育会怎么教授呢?我们一定是先说,信息的定义是什么。在网上和词典里一查,200多个定义。接着,我们归纳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讲解,完了以后,一考试就得。未来教育则全然不是这样。”

  未来教育教材里面也讲到了“信息素养”,孟老师至今仍记得这个部分在教材中具体的页数,“从书的第23页开始,三页纸内容完全一样,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首先,回忆你经常光顾的网站,写下来;第二个任务,这个网站的中文名字叫什么,写下来;第三个任务,你觉得这个网站的用户对象是什么人,写下来;第四个任务,这个里面最新信息的更新是几号,写下来;其后还是这样类似的简单任务。”

  孟老师一开始也是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乖乖的按教材内容登录网页亲自试了,三篇下来,他明白了。所谓“信息素养”的教学核心,在于可操作性而非单纯的定义,它包括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发出时间以及版权等若干问题,这就是信息素养。那么,以上的三篇任务恰好体现出了这些核心内容。

  “这时候定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从中知道了信息的实效性,权威性,这比条条框框的教条式定义有意思,也有意义多了。” 这样操作了三次以后,当时教授“信息素养”这门课程的老师并没有给出“信息素养”的具体定义,但是孟老师已经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信息,如何关注信息,这才是真正的“信息素养”。他悟到了未来教育的“门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英特尔 处理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