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短话联电30年

短话联电30年

作者: 时间:2010-05-18 来源:联合新闻网 收藏

  30年前的5月20日,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公司─诞生,这是培育半导体界人才的摇篮,由于投身产业,为台湾半导体打造完整上中下游产业链,孕育台湾兆元产业基础。接着将借由合并和舰,启动下一个30年的成长,揭开国内半导体两岸产业分工的新页。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9052.htm

  将在20日于南科12A厂盛大举办庆生活动,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表示,当天将会和联电荣誉副董事长宣明智透过网络视讯,为联电同仁加油、打气。

  面对联电下一个30年,曹兴诚认为,虽然半导体产业已经不像当年,拥有资本市场的优势,但联电处在一个对的经营模式,在财务体质良好的情况下,绝对具有竞争力;同时借由收购和舰,可以在大陆建立一座8寸晶圆厂,是进军大陆的滩头堡。

  IC计划 种下发展种子

  联电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象征着台湾半导体业发展的重要脉动,包括整合、并购、创新、转型,意味着半导体产业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不同的走向。

  目前市值近2,000亿元新台币的联电,是全球第二大厂,次于台积电。联电的成立,源自于34年前,工研院催生“半导体计划”下的民间产物。

  当年经济部长孙运璇所推动的IC计划,埋下联电成立的第一颗种子。1974年,时任美洲技术顾问团(TAC)顾问的潘文渊,向孙运璇提议台湾要发展科技业,成立“IC计划”。

  IC计划希望把台湾电子业从加工导向升级为技术导向,获得政府大力支持。1976年,工研院第一任院长、旺宏创办人胡定华率领一批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子前往美国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学习半导体技术。

  好比种植需要肥料,RCA取经之役,成为台湾发展半导体业茁壮的重要养分,也是联电成立的根基。IC计划的目的,是把工研院取得的技术在民间生根,台湾才能建立半导体产业。

  赴美取经 学得一身本领

  当年那批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子包括: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台积电副董事长曾繁城、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华邦前总经理杨丁元、世界先进董事长章青驹、资策会董事长史钦泰,这批先锋部队,现在都是半导体业者的一方霸主。例如蔡明介即在大陆成功起掀起山寨机风潮,成为山寨机之父,以破坏性创新颠覆手机产业的品牌世界。

  在胡定华的坚持下,1979年,工研院首座3寸IC示范工厂顺利技转民间,于是联电来年成立。

  联电第一任总经理是前硅统董事长杜俊元,而时任工研院电子所副所长的曹兴诚被胡定华相中,请至联电担任副总协助杜俊元营运,足智多谋的曹兴诚,又找来擅长营销的宣明智一起搭档。

  1982年,曹兴诚成为联电第二任总经理,就此与宣明智两人带领联电,走向全球第二大的地位,同一年联电正式量产,当年的IC计划经过播种终于萌芽。产业界都认同,联电象征着台湾半导体业正式拥有技术量产实力。

  曹兴诚和宣明智两人的合作默契,也为业界津津乐道,即使和舰案爆发,迫使两人在五年前双双退居幕后,他们至今仍是联电两大灵魂人物。

  联电成功量产,工研院在1987年,再由电子所衍生成立台积电,并由时任工研院院长的张忠谋一手主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联电 晶圆代工 CMOS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