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不吞并中芯背后:败战换中国半导体江山
时光倒转。八年前,杜东佑刚刚被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请来谋划台积电战略。当年台积电的困局是,只知道中芯大举挖角台积电员工,但不清楚商业机密是否被窃。眼睁睁看着中芯兴建全中国第一座8寸厂,成为中国刻意栽培的样板企业,武功高强的台积电却受政策束缚,施展不出拳脚。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5893.htm当张忠谋频频出访苏州、南京、上海,计划在中国兴建8寸晶圆厂时,台积电同时在台湾向离职经理刘芸茜发出禁制令,控告刘芸茜涉嫌将12寸晶圆厂配置和设计图、晶圆的工艺和配方,外泄给中芯。
台湾检察官搜索刘芸茜家中,扣押刘芸茜电脑。在电脑硬盘里的资料和电子邮件中,发现当时中芯国际首席营运总监Marco Mora,的确曾明确要求刘芸茜提供台积电12寸晶圆厂的工艺、设备列表。但中芯持续否认拥有台积电技术。
兴讼、采证、掐要害
疑云重重时,台积电第一个策略选择是,以诉讼掌握证据。“为了要保护我们的技术和竞争优势,你必须掌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我们选择到有“发现揭露程序(Discovery)”的美国法院,我们必须藉由起诉来获取、保护证据,以利后续调查,”杜东佑说。
台积电一边模拟起诉、沙盘推演,一边在美国收集中芯的半导体产品,做还原工程分析,这是台积电的第二步策略选择。
七年前的秋天,台积电有了重大突破。
“Dick,你给错产品了,这是台积电的产品,”做还原工程的工程师向杜东佑抱怨。
“不可能,我百分两百确定,这不是台积电产品,”杜东佑斩钉截铁回答,心底确认了中芯侵权、不当使用台积电营业机密。
当年冬天,台积电终于出招,在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对中芯提出诉讼。当时中芯已在上海拥有三座8寸厂、在天津并摩托罗拉8寸厂、在北京兴建三座12寸厂,部署所谓的“菱形战略”。
再过一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广泛的蒐証程序(discovery schedule),之前尚未交出任何文件的中芯,必须交出文件。当时台积电还不知道,中芯实际上拥有台积电一万五千份文件、长达五十万页的资料。
“老实说,如果我们在2005年就知道,中芯用我们0.13微米、90纳米工艺的商业机密,我们第一次协议的求偿金额当然就不会只有1.75亿美元,我们将会要求更多,”杜东佑耸耸肩地说。当时,台积电只能相信张汝京“中芯独立自主开发技术”的说词。
等到中芯建厂完毕,又持续九年亏损,中芯大股东早已筹划撤换张汝京。耐心等待时机成熟的台积电,第三步的策略选择是,让坠落谷底的中芯活下去,台积电趁机掌握策略影响力。
“这一次的谈判,我们当然可以要求更多赔偿金、更好的条件。我大可以再去ITC申请禁制令,不让中芯产品销往美国,我可以再控中芯侵权,可是为什么要呢?我们的原则是要中芯履行原有的和解协议,”杜东佑再次强调,台积电只要中芯保护既有的台积电工艺,并不再窃取台积电技术。至于10%的股权协议,则是由对方大股东协议,台积电“被动持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