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资产为什么总是被拒绝?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资产为什么总是被拒绝?

作者:时间:2016-10-27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收藏

  10月25日,先正达CEO Erik Fyrwald在公司三季度业绩报告中称,因欧盟在内的监管部门审批要求双方提供大量附加信息,与中国化工的交易预计将延期到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11884.htm

  此前,中国化工和先正达的管理层一直维持着在2016年底完成交易的预期。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企海外并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据FT中文网统计,自2015年年中以来,总计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绝大部分遭到否决。

  据记者统计,中资收购计划被否决的原因大致分为国外政府安全审查及企业自身原因等。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

  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数据则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史上最大境外收购案再受挫

  实际上,自今年2月初发布收购要约以来,中国化工已经数次延后收购要约期限。

  但Erik Fyrwald依旧在先正达三季报中表示,与中国化工的交易,肯定是个“持续的选择”(will ensure continuing choice),各国的交易审批程序正在顺利进行,但在行业合并层面,包括欧盟在内的监管部门最近目前要求交易双方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以通过审查。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化工已于9月23日正式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反垄断审查文件,此前预计在10月28日得出裁定结果。

  来自彭博社消息则称,“中国化工和先正达没有在截止日期前提出让步条件。”所谓“让步条件”(make concessions),指为了能通过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查,交易双方对业务和资产进行的调整和安排,譬如剥离、重组重叠业务的资产等。

  多位并购业务专业人士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为了通过各国反垄断调查,收购方常常需要分拆业务或者做出子公司更多独立性的安排,这些操作并不复杂,“看起来,中国化工不想交易那么快通过,市场对此很困惑。”

  北京欧翰源投资基金董事长王希庚则认为,鉴于此种状况,中国化工对先正达的收购,很可能中止。

  对于上述说法,中国化工企划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一切正常推进中。”

  据记者了解,先正达是世界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 2007 年的全球销售额约 92 亿美元,其业务遍及全球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员工近2万人。今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公司,如果交易完成,将成为史上最大一笔中国资本海外并购项目。

  又是安全又是外汇,中企出海问题重重

  实际上,除了反垄断审查,中企海外并购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外政府的安全审查。据FT中文网消息,私人股权集团黑石放弃了把加州圣迭戈地标性的科罗纳多酒店(Hotel del Coronado)以大约10亿美元出售给中国安邦保险的计划,这是因为该酒店靠近一个敏感的美国海军基地。

  今年8月,澳大利亚政府则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香港公司长江基建买下该国最大配电网络76亿美元控股股权。

  据参考消息网,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则于年初拒绝了华润集团和清芯华创发出的2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原因是担心会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阻挠。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王希庚提出,由于很多信息只有单方面信源,其具体原因,实际上还待考证;同时,国外政府的安全审查有其客观条件,大部分情况也不是只针对中资企业,“比如手机的问题,美国一样查,所以很大程度上其对外资的监管是一致的。”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陆克、前沿策略集团巴卡勒则撰文提出,除了海外投资银行家和收购目标以外,外国政府确实越来越对中国买家感到警惕。比如在欧洲,飞利浦照明(Philips Lighting)最近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放弃了与中国投资者的30亿美元的交易。在收购国际企业的时候,投资目的越不清晰,中国企业面临的审查和监管挑战就越多。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的汇管制度。外媒曾报道,中国财团拟于今年以12.4亿美元收购挪威浏览器公司Opera Software,但由于在最后期限前难以获准转移资金出境而导致了这些交易失败或濒临失败。中联重科(4.530, -0.04, -0.88%)收购美国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失败也曾被传出是因外汇管理,最终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辟谣。

  王希庚则认为,外汇管理不是最大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民企的技术问题。“如果民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第三方平台来辅助完成交易,就不会存在种种问题,还是经验不足。”

  中资企业还需积累经验

  中资出海,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商业本身。

  以得利斯(12.660, -0.08, -0.63%)(002330.SZ)以1.4亿澳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生产企业Yolarno失败为例。

  得利斯在公告中称,在收购 Yolarno过程中,由于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事务复杂,相关工作未能达到合同中规定的在6月30日前完成相关交易的要求,所以终止并购。

  有分析人士就直言,得利斯海外并购经验不足,或是导致此番并购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重要原因。

  王希庚表示,中资企业出海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认为,外资企业海外并购一般会做长期准备,且准备时间普遍达到10年以上,而中资,则很大程度上为了并购而并购,准备不足导致出海路中付出的溢价较高,同时面临大量风险。“中资企业缺乏出海经验,同时也欠缺成熟的团队及管理模式,同时,目前第三方辅助平台如投行、咨询机构、顾问等也普遍以外资为主,他们实际上不够了解中企的需求。”

  王希庚也坦言,中企出海路确实时间太短,最长也就是改革开放后,而外资中则不乏百年跨国企业。

  虽然面对种种问题,中资出海动力依旧强劲。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了2015年的34%。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

  “我们在这五年成长很快,相信未来会更为专业。” 王希庚道。



关键词: 飞兆 三星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