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中芯国际一波三折或傍美国“秃鹰”

中芯国际一波三折或傍美国“秃鹰”

作者: 时间:2008-07-04 来源:中电网 收藏

  引资铺垫业已完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85248.htm

  目前,已经完成以武汉为中心,环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成都等5座城市的生产基地布局,这种空间结构被形象地描述为“菱形布局”。

  总裁兼CEO张汝京表示,布局的标准当然不是工厂的形状,而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重心,尤其是当地半导体产业潜在的条件与配套。张汝京进一步指出,鉴于在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业的特殊地位,在战略决策上不仅要符合企业当前利益,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和使命。

  对于再次交出亏损答卷,张汝京解释称,利润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全球动态存储器价格崩盘,价格较之前年缩水83%。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努力调整其业务结构。张汝京在4月30日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已明确表示,公司今年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在第一季度结束后完全退出存储市场,预计第四季有望扭亏为盈。据悉,今年4月末,中芯北京12英寸厂已经停产存储代工业务,全面转向生产逻辑半导体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中芯北京停产存储芯片,表面上是为了应付亏损压力,根本驱动力来自于资本意志。因为,与竞争对手相比,其股价相对低廉,早期投资人恐怕难以容忍这一局面。而北京方面的停产动作不但有利于稳定早期投资方,也可刺激起新战略投资者的欲望。

  此外,2007年底,中芯国际与IBM签订了45纳米技术转让协议。今年4月,中芯国际又携手美国晶晨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生产DPF芯片。中芯国际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不仅能够突破技术瓶颈,也能提升长期获利能力。对投资者而言,这显然也是利好。

  情定私募基金?

  根据业内先前的分析,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可能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大型国企、跨国产业巨头和国际私募基金。

  一位资深半导体业内人士曾对本刊记者表示,中芯国际引入大型国企有助于争取优惠政策并解决其A股上市的难题。事实上,去年曾有中芯国际并购国内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厂商华虹NEC的传言,而后者正是具有国资委背景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的旗下企业。

  另有iSuppli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顾文军指出,对中芯国际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应仅仅为解决资金问题,还必须与中芯国际形成战略互补——或是引进技术或是引进市场。全球半导体的产业发展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晶圆代工厂都有一个好的战略联盟伙伴,比如和飞利浦,特许半导体和IBM、三星。

  有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透露,早在2007年初,中芯就曾拒绝了美国贝恩资本(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和KKR两家私募基金的出价,因为它们以张汝京离职作为交易条件。而在去年4月,贝恩和另2家美国私募基金表示愿出价6亿美元共同收购中芯国际20%-25%的股权之后,中芯国际董事会对此一直举棋不定,其主要原因在于董事会希望吸引更有力的基金进入,比如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和黑石集团等。

  在华尔街,国际私募基金被称作“野蛮人”,它们的操盘者是精明的资本商人,谙熟资本游戏,像“秃鹰”一样在全世界到处觅食,因此国际私募基金也被称作“秃鹰集团”。

  实际上,亚洲,尤其是中国,早已是全球各家私募基金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许多的经济大事件背后,都能发现它们若即若离的影子。对此,美国Apax私募基金高级合伙人兼亚洲区主席麦博格曾预测,2015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活动区域。

  一位不愿具名的半导体公司高层人士指出,中芯国际股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根据雅虎财经提供的数据,目前中芯国际的动态市值仅约为94亿元,折合约13.5亿美金。在半导体产业,投资一个12英寸生产线尚需15亿-20亿美金,13.5亿美金市值太低,自然很容易成为私募基金收购的目标。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私募基金惯用的操作方法是或出售,或分拆,或重组,一旦获得中芯国际的控制权,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和中芯国际目前既定的发展战略不符。

  张汝京曾公开表示,公司期望引入的投资者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而并不纯粹着眼于财务投资。

  与香港媒体发布消息同日,一位接近张汝京的人士透露,中芯国际战略引资行动进入最后阶段,公司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引资对于中芯的长期战略,应发挥紧密、长远的综合效应。

  中芯国际引资一事有望不久之后告一段落,期望中芯国际能借战略投资者一臂之力向它所期望的方向迈进,而业界也将继续关注张汝京的脚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