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应如何“走出去”并购?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应如何“走出去”并购?

作者: 时间:2017-04-19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收藏
编者按: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应对先进产业并购“后遗症”,使之真正达到“并购、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和再发展,成为一大历久弥新的挑战。

  资本如何消化技术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4/346767.htm

  即使收购成功,能否实现“消化”也考验着中国企业。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蔡一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中国企业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是对公司既有市场进行有益补充和扩展的收购,“那就不可能发生消化不良现象。”

  如果是纯粹的资本运作,在自身技术实力不强或没有一定市场地位的情况下,通过并购全新技术进入某一领域、并希望维持既有市场将很困难。

  蔡一茂表示产业的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取得成绩的并不能保证后续也一定取得同样业绩。如果不能留住被并购公司的人才,也将很难保证技术得以延续。

  在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资本“走出去”并购或入股的11个案例中(包括台湾),有5个由资本完成。

  一个案例是豪威科技(OmniVisi on)。美国豪威是一家影像传感器企业,根据不同的排名方式在全球影像传感器领域的位置是第二或第三,即索尼之后最重要的影像传感器企业。

  美国豪威原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016年初由中信资本、北京清芯华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金石投资有限公司组成的财团通过收购、私有化举措,使其成为北京豪威的下属公司。根据最终协议,交易价格为每股29.75美元,总计约19亿美元。

  然而在成为“中国公司”之后,由于美方技术人员缺乏对资本的认同、流失严重,其他大公司也有意从豪威科技吸纳技术骨干。豪威科技因此一直未能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要能消化吸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还依赖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公司自身所拥有人才水平的影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10月,由美国IBM联合5家中方公司在苏州成立的“中国Power技术产业生态联盟”。业内普遍认为IBM没有对中国企业开放先进的技术。

  但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主要原因还是中方尚无相关技术知识积累,消化不了IBM的先进技术。

  可以佐证的是,据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总需求在30万人以上,而当前所有高校微电子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不足7500人。

  孙伟介绍,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已经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严峻的是,集成电路产业领先的国家还对人才流入中国加以限制。2016年12月,全球前三大存储器供应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SK hynix)和镁光科技,相继寄出存证信函给准备跳槽到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及为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的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成员,全力防堵DRAM技术流入中国大陆。

  此外,中国本土公司去并购一家跨国公司的前提是它已是一家跨国公司,但中国还缺乏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集成电路企业。叶甜春表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化难题。

  如何跨越资金门槛

  资金问题则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走出去”并购需要面对的第四个难题。特别在当前“三去一补一降”的背景下,如何融资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挑战。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银行、证券机构都在进行收紧。无论收购本身还是后续消化,都需要面临越来越严格的资金管控。

  而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起步较晚,不仅之前发展大多依靠融资、贷款,到目前也缺乏足够积累,必须以高杠杆的形式撬动资金。

  由于缺乏差异化处理,一些集成电路企业的的对外投资和继续消化,其融资举措与影视、娱乐等行业的高溢价行为,都被谨慎的看待。

  另一方面,进一步防范潜在风险,中国政府正在逐渐收紧直接对外投资。这主要是应对之前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诸多盲目性和不成熟。特别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人民币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步伐应相协调,警惕伪装成对外投资的资本外流。

  原本打算收购全球高级半导体产品设计、制造和行销领先者美国爱特梅尔公司(ATMEL CORPORATION)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考虑了包括财务压力在内的多方面投资风险后最后撤回了并购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团队在其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报告》中解释,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依靠外部融资,尤其是国内银行的支持,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即使对于央企,也不得不考虑这一问题。

  事实上,集成电路产业就是一个需要连续巨额投资的“无底洞”。

  2016年,英特尔的研发支出达127亿美元,约为当年营业收入的23%,恰好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研发投入的23%。英特尔自2012年开始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美元,每年的研发投入金额仍在不断增加。

  全球IT调研与咨询服务公司Gartenr高级总监盛陵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集成电路公司要与产业发展赛跑,即投资有产出能够维持对下一轮技术研发的投资,但如果一次性投资后没有产出则需要追加额外资金才能追赶不断发展的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拓璞产业研究经理林建宏表示,目前主导中国集成电路海外并购案的不少是资本公司,一般来说会有对并购后的资金储备,但若对产品发展不够了解,储备的资金会出现不足,也可能造成预期的投资年限拉长而导致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现象。

  “虽然国家从财政上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但财政投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一次性投入,即对同一个项目的支持有限。”权威人士表示,因此国家大基金的支持只是引导基金,将“聚焦骨干企业、关键领域,抓紧布局前瞻领域,持续推动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就是以国际化视野,整合利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突破关键共性制造工艺和核心知识产权,带动产品与设计、装备与材料整体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处理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