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海尔渐行渐远?
海尔则想做大中国制造。作为全球第七的全球化家电厂商,海尔正在进行互联网化战略改革。海尔在CES上展出的也是智能家居理念,不同的是,海尔背后的诉求是展示其通过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化资源实现本土化的发展,与海外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053.htm这个运营模式脱胎于海尔自1984年成立以后的五个战略发展阶段积累。1984-1995,海尔重产品、抓质量,经历了名牌发展阶段,其后,又分别经历了多元化、国际化、全球化战略阶段,从2012年至今,在创始人张瑞敏的布局下,海尔又进入了“整体网络化”的战略阶段。
配合网络化战略,海尔在组织架构上大刀阔斧改革。具体有三个维度:企业的平台化——企业从一个管控组织变成了一个产业平台;用户的个性化——用户定制产品,兼顾了产销分离问题;员工创客化——从执行者变成了创客。
海尔的业务转型力度也相当大。从生产转向了一个智慧的平台,对外来说,是一慧家庭和智慧工厂战略。对内建立了七个生态圈,包括安全、娱乐、用水、洗护等。
这是产品定义的完全改变,从硬件转变为网器。以冰箱为例,过去,海尔生产一款冰箱的过程是企划一个产品到市场来销售,从去年开始,海尔和天猫联手,尝试将产品的功能或者外观做成几个模块,由用户进行场景化选择,根据用户交互进行投票,选出在前面的进行一定量级的定制。
这样做完整体落地之后,海尔最终形成一个生态,这个生态最核心的,也就是用户从购买者到产销者的转变。前端和用户的交互,后端就是整个互联工厂,二者通过价格交互平台来打通。
需要强调的是,海尔也推出了U+平台战略,但和野心更大的三星SmartTings相比,海尔U+暂时只聚焦海尔系列产品,并未有向外延伸的迹象。
不过,海尔决策层并不打算只依靠海尔自身力量,对外,海尔和苹果、阿里等优势厂商的合作也十分主动,基于后者的开放协议,推出多款定制产品。
海尔还在不断膨胀中。1月15日,海尔又宣布整合美国巨头通用电气旗下家电业务。在整合国际家电巨头业务方面,海尔有其成功案例,2012年,海尔整合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过去三年间,斐雪派克的品牌不仅没有倒掉,而且研发人员增加了三分之一,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4%,成为中国进口奢侈电器增长最快的品牌。
和三星的开放扩张相比,海尔的扩张可算是另一种开放。二者路径不同,但目标相同。海尔强调消费者体验,三星聚焦开放互联效率;海尔产品跑分,三星转身平台;海尔选择单点突破,三星决意全面出击。
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一样,智能家居最终将走向协议标准统一、完全互通互联的行业境地,形成一个或者少数全新生态系统。最终,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公司,能够主导这个快速爆发的市场的,一定是有能力成功搭建一个井然有序的物联网生态圈。
而且,同为硬件厂商出身的三星和海尔,还要面对来自苹果谷歌亚马逊这种科技公司的挑战。苹果在去年年初就推出了针对智能家居的开放平台Homekit;谷歌正在开发适用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家居控制平台Weave。此外,亚马逊也开始构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态圈,大力开发语音助手Alexa, 让它和更多产品及设备实现对话。
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和服务市场将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美元。
这让局面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