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化内存原理分析及设计使用技巧
_NOR和SRAM
_NOR+NAND和SRAM或PSRAM
_NOR或NAND+DRAM或移动SDRAM
这些系统很少用非挥发性内存保存临时数据,也从来不用RAM保存编码,因为在如果没电RAM就会失去全部内容。相变化内存有助于简化这些配置,保存数据和编码可以只用单一相变化内存芯片或一个PCM数组,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再需要将非挥发性内存芯片搭配RAM芯片使用。
相变化内存还有一个好处,程序员现在只需考虑编码量和数据量,而不必担心编码和数据的储存空间是两个分开的储存区。如果数据储存空间增加几个字节,还可以从编码储存空间“借用”储存空间,这在除相变化内存以外的其它任何拓扑中都是不可能的。
相变化内存的工作原理
相变化内存有晶体和非晶体两种状态,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材料的变化状态决定数据位是1还是0。和利用液晶的方向阻挡光线或传递光线的液晶显示器同样原理,在相变化内存内,储存数据位的硫系玻璃可以允许电流通过(晶态),或是阻止电流通过(非晶态)。
在相变化内存的每个位的位置都有一个微型加热器,通过熔化然后再冷却硫系玻璃,来促进晶体成长或禁止晶体成长,每个位就会在晶态与非晶态之间转换。设定的脉冲信号将温度升高到玻璃熔化的温度,并维持在这个温度一段时间;一旦晶体开始生长,就立即降低温度。一个复位脉冲将温度升高,然后在熔化材料形成晶体前快速降低温度,这个过程在该位位置上产生一个非晶或不导电的材料结构(图2)。

加热器的尺寸非常小,能够快速加热微小的硫系材料的位置,加热时间在纳秒量级内,这个特性准许进行快速写入操作、防止读取操作干扰相邻的数据位。此外,加热器的尺寸随着工艺技术节点缩小而变小,因此与采用大技术节点的上一代相变化内存相比,采用小技术节点相变化内存更容易进行写入操作。相变化内存技术的技术节点极限远远小于NAND和NOR闪存(图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