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寨科技学习什么
《山寨科技创了什么新》一文(本刊5月5日号总第267期)发表以后,读者的热情反应与分歧的意见,让远在大洋彼岸的我始料未及。在本文中,我试图再次整理山寨中的创新因素,让居庙堂之高者明白,创新不必非来自于高高在上的微软、诺基亚或者默克,也不必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举全国之力倾斜投入,关键在于利用市场全球化、技术开放化的强大推手,在国际价值产业链上配置资源。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5030.htm中国要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道路上,山寨科技的摸索已经为我们探明了前进的路径:
研发模式:蚂蚁雄兵的模块化开发强于集权式的技术攻关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吉姆·克拉克和前副院长卡利斯·鲍德温对IBM开发360计算机系统的研发过程进行研究,首次发现了模块化在大型研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但估计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研发思想在中国得到最先应用的,不是大型研发机构,而是山寨!
模块化理论认为:在模块化前,复杂系统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块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这大大降低了开发速度,提高了成本。如图1“手机开发示意图”所示,主板研发人员必须与显示屏开发人员有大量的沟通,这就是散布在这种功能区块的大量知识点。
模块化开发的思路则是先定下设计规则,在各子模块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规则, 包括结构、界面(接口)和标准等三方面的信息。在目前的山寨手机中,MTK就综合了市场的各种需求,是这一规则的主要架构师。当然,高通、TI、运营商等也从各个方面提出要求,从而建立起产品的基本架构。在这个架构上,左边栏是各种公众信息,使各子模块之间可以共享,而各个模块内部又有各种私人信息,不同模块的开发商不必花时间去了解其他模块内部的缄默知识,这样就大幅降低了协调成本。各个模块之间可以独立、平行地展开工作,也可以很方便地被更好的模块所替代。IBM将这一开发大型机上研发经验运用到PC上,迅速击败了苹果当时在PC行业建立的先行者优势,但模块化的发展也使专注芯片的英特尔、专注软件的微软大获其利,使从事兼容机的AST、康柏迅速崛起。开源社区市集式开发模式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建立在模块化的基础之上的。
回顾我国开发手机的历程,从最早的“华夏一号”到夏新电子的巨额投资,都想从全面自主研发的民族主义出发,却无法降低集权式技术攻关下的高额沟通成本与协调成本,无法解脱“自主”的困境。而山寨模式利用现有模块化分工,却可以迅速实现开发部署。同样,在上网本的开发上,由芯片商、模具商、主板开发商、市场终端等组成的蚂蚁雄兵,在各道工序上并行研发,通过山寨模式组织协调各种市场力量与联盟力量,突出了模块化、轻资产部署的速度竞争力。
启示一:不要看山寨产品是否尊重知识产权,而要看你研发的战略架构有没有错,看你是否充分利用了行业现有的宝贵的非专利性知识。
产品模式:“试错性”的多品种平行竞争优于断代式的单一技术引进
回顾硅谷的IT业发展历史,可以说整个美国高科技都架构在模块化的基础上,如图1展示:在模块化发轫的六十年代前,高科技一直被IBM、通用等大型公司而垄断,甚至经济学家熊彼得都将创新的动力寄托在它们身上。但模块化、开放化使PC兴起,催生了CPU、DRAM、磁盘、显示器、硬盘、、光驱、网卡以及其后的路由器等各个行业的积极创新。对比之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以出口赚取的巨额外汇,投入第五代机器人的研发,但其封闭、中央集权的开发模式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电磁炉相关文章:电磁炉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