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进击的小米之家:每个货架上都是一亿美金的生意

进击的小米之家:每个货架上都是一亿美金的生意

作者: 时间:2016-12-19 来源:36氪 收藏
编者按:如果还单纯把小米当做一家手机厂商,这种线下渠道的铺设速度,即便四年以后也比不上OPPO目前20万家零售网点。况且,做线下渠道成本昂贵,标榜低毛利的小米真的能支撑吗?

  二、贵!贵!贵!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41709.htm

  最开始,之家的开设有点“半推半就”的意思。

  2014年6月,黎万强和林斌跑遍了三里屯附近的几个商圈,想找一个500至1000平方米的店铺,做的线下旗舰店。“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知道未来会有很多的产品,要找到一个大店面把这些产品都放进去”,林斌对本站说。

  跑了三四个月,一无所得。位置太难找了,除了苹果有这么大面积的店铺,大部分提供给零售店的店铺面积都太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位置也好,面积也足的,一问租金,吓得林斌一连喊了三次贵,“好贵啊!极贵极贵!”。

  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生态链的产品,毛利都不高。黎万强和林斌都没有线下经验,卖多少才能在收支上打平?万一现在的产品还撑不住这么大的店呢?完全无解。

  以及,如果要盘下这么大面积的店铺,资金从哪里来?刚开始林斌提议,是不是可以从小米整体的营销费用里出,但黎万强觉得这样风险不小,这个店租的价格这么贵,以目前的毛利水平来看,未来这样的店还有没有可复制性呢?

  最后,他俩“举棋不定,那一年还是没有做起来。”

  店租和人力是两大固定成本,如果毛利过低,商品不畅销,则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负担固定成本。那么这个线下渠道就无法复制,也不能大规模地铺开,更糟糕的是,会有更多人质疑小米铺设线下渠道的能力。

  “除非你的手机跟OPPO一样赚很多钱,一台一千元,那我一个月卖50台手机就赚回来了,干嘛不开(线下店)?”林斌说。但小米跟OPPO的毛利水平差距很大,这直接决定了复制OPPO线下店模式不可行。

  直到2015年,海淀区政府找到小米,表示支持他们的开店计划,并愿意将海淀区当代商城六层一个250平方米的店铺免装修费、免租金给小米开设线下店。当代商城最风光的时代是90年代,处于海淀区最主要的商圈之一。

  一开始林斌还蛮开心,直到开店前,他选了个周末亲自站门口前数人流,发现也就100多号人,特别少。

  没有成本,但也没有人流。但抱着“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的心态,第一家“小米之家”在2015年9月12日成立了。这250平左右的店面中,还保留着1/3的之前的售后维修职能。

  小米之家能否运转并铺开,直接影响着小米手机和生态链产品的销量,也影响着小米的增长速度和估值;而小米生态链上商品的种类,以及畅销程度,决定着小米之家能否运转起来。要进入正向循环,需要一个切入点。

  三、数量、品质、价格

  雷军很清楚小米的极限在哪里。几年前的小米只有2000多个工程师,做其他的设备,既没有人手也没有精力。最后,雷军一拍大腿,决定通过投资的形式,“干脆干个生态链!”雷军说道,”迅速组队抢公司!“

  数量,或者说速度,是第一个关键。

  “就好像满大街都掉公司下来了,都要靠抢的”,刘德对本站说。2014年,小米生态链投资了27家公司,2015年28家。截止到现在,生态链一共投资了近80家公司。

  完全靠摸索,拼的是速度。刘德回忆,“最早的时候人家说签个Term sheet,我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们以为是骂人的话呢。“

  现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夏勇峰回忆,最初刘德的想法是生态链会和目前大部分的投资公司一样存在,成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和顺为与小米之间的关系类似。

  他们研究了市面上包括苹果、谷歌等大企业的投资和并购的方式。收购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管理成本比较大。收编了团队后再空降领导,也容易导致原生团队失去斗志,发展走形。最后生态链还是采用了投资的形式,以占股不控股的方式来投资公司。

  但占股不控股,必然会提升控制被投公司的难度。

  就像无印良品中售卖的商品,都需要保有良好的品质一样,小米生态链所投的企业,生产代表小米品牌的产品时,也都必须符合小米的标准。没有在股份上的绝对控制权,仅靠信任,对产品是否能按时、按量、按要求产出,是莫大的挑战。



关键词: 小米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