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打破嵌入式游戏规则 英特尔进步还是倒退
当两者超越以往的紧密时,和之前各自合作伙伴的疏远则是必然的。
英特尔未来将如何整合风河?现在还是个迷,但显然一定会向优势整合。英特尔的优势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高端的处理,一个可能是移动终端。针对多核、虚拟化等的高性能计算领域本就是英特尔的强项,而风河在这方面能力也很强,进行过虚拟化的开发。可以想像,未来在通讯、高端的工控设备、医疗设备这些需要计算量大的领域,风河与英特尔强强联手的优势完全可能体现出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则是在手持设备、移动方面,风河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以 Linux为核心的手机平台Android,然后在2009年又宣布成为LiMo基金会的系统集成会。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两大Linux手机平台上,风河都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风河也在支持诸如高通、意法半导体这些手机方面的半导体厂商,这在未来可以帮助英特尔完成对手机这个曾经的伤心地的收复。
风河还会在另一个方面对英特尔有所裨益,那就是Moblin。2007年7月英特尔最初启动Moblin计划是为了MID服务,开发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涵盖了其他产品种类。如今英特尔已将Moblin移交给Linux基金会,风河在Linux及操作系统上的经验,将有助于英特尔整合及利用Moblin的资源。
未来英特尔很有可能会带着风河走向一条整合之路,强强互补、强强联合,在特定的领域加强其优势,势必就会在其他领域给别人空出市场。一方面,在英特尔的优势领域之外,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比如说DSP、FPGA,在这些市场里面,原来风河有一定优势,但因为英特尔的收购,可能会有更多的软件商争夺到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覆盖面宽广的单片机领域,英特尔所擅长的还是在高端,需要时间才能够覆盖到更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原来有很多软件公司跟风河进行竞争,现在他们可能就会争取到用户对他们的支持。
风河几乎可以说是这个行业中最大的一家,员工超过千人。而何接触过的很多硅谷的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大的也就一两百人。如今的操作系统厂商不足百家,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两三百家,他们原本是在一个很长的市场产品线里跟风河竞争。
“如果从同行的角度来看,风河被收购,对行业里小的供应商来讲,空间更大一点。”原本风河企产品覆盖面宽、服务能力又强、市场影响也大,对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今独立软件供应商的优势会较大些。
警惕者
当英特尔这样的巨无霸想做一件事时,自然会有人害怕。
几年前英特尔曾大举进军通讯领域,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嗅到些什么。从那时的种种迹象来看,英特尔希望能够提供系统级的方案,即将芯片、板子、软件等以打包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当然最终目的还是要卖芯片,但打开市场时却以系统开道。如果英特尔在嵌入式领域也这样做的话,就会对其他公司有威胁,尤其是对其他软件公司。因为当其将软件拿来针对其芯片系统进行优化,然后再打包卖出去,就意味着第三方公司的空间不大了。
对于风河以前的合作伙伴来说,与已委身英特尔的风河合作无疑是极为敏感的事情,因为这等于和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竞争对手合作。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他们还会信任风河吗?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信任风河?
何小庆认为,这取决于各种因素整合的态势,风河作为英特尔的一个子公司,怎么去维持跟ARM、ST、高通,特别是像Freescale这样的半导体公司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不管英特尔做什么,其他公司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原来可能重点只是风河一家,现在则可能会选择更多的平台和操作系统的提供商。 “我觉得这可能是半导体公司第一步会做的事情,至于以,也不排除会采取一些类似英特尔的行为。”
花8.84亿美元收购风河,虽然这些钱相对于英特尔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花钱都一定要有价值,尤其是像英特尔这样一个战略眼光的企业。从短期来讲,这种国际性的跨国企业,一定会遵守合约,支持原有的客户。
但从长远来讲,一定是为了自己公司的战略,构建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大化地占领嵌入式市场。英特尔买风河是为了让自家的芯片更多地销售出去,又怎么愿意让其更好地支持别家的芯片呢?这时候其他的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又会怎么想?显然嵌入式产业未来必然会发生一些调整,只是不知这种变化是否会按照英特尔的算盘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