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英特尔接受内容提供成为了业界流行语

英特尔接受内容提供成为了业界流行语

——
作者: 时间:2006-03-02 来源: 收藏
   “将为‘欢跃’平台,接受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的内容提供。” 

  “微软现已针对‘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MCE)’,与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ritish Sky Broadcasting)展开合作。” 

  “Google将在‘Google Video’中发送美国CBS公司的节目。” 

  以上都是“2006 International CES”展会主题演讲中的一个场景,从中可看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准备跨行业进军视频发送服务的决心。 

  此时的固定说法,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将为‘A’接受内容提供”。“A”中的字眼可谓是大有文章。稍早前,“A”中的字眼要么是“蓝光光盘”、“HD DVD”要么就是“iPod”,都是与数字产品有关的东西。如今则变成了半导体架构、OS,或者网站上的服务名称,等等,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 

  假设有一个能将“A”以一贯通起来的概念,我想它就是“A”所提供的用户接口(UI),或用户体验这种字眼。比如,笔者喜欢使用免费的视频发送服务“GyaO”,不仅是因为内容丰富,使用起来也比其他服务方便,拿看电视来说,能令人体验跳台(为跳过节目中的广告而不断切换频道,Zapping)效果的完美用户接口就令人非常满意。 

  在索尼的出井伸之提出“软硬件整合”主张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用户接口和数字终端是等同的概念。如今,随着互联网浏览器和Java虚拟机,以及基于XML的浏览器的亮相,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通信运营商和内容运营商避开终端厂商,就能向用户提供高级用户界面。从互联网浏览器来说,Google公司的“Google Maps”及其相关的Web2.0服务,以及上面提到的“GyaO”都是很好的例子。虚拟机方面,则有面向机顶盒的“MHP (Multimedia Home Platform,多媒体家用平台)”和新一代影碟机准备采用的“BD-J”与“iHD”。 

  拥有用户接口,就等于拥有了同用户的接触点。也就站在了可对有关用户个人信息(地址、年龄、家庭成员、爱好等)和收费方式(信用卡号码和账号)的“用户ID”实施管理的地位。网络发送业务的本质可以说是优质用户ID的争夺战。如果是免费发送服务,根据个人信息,通过登载针对目标用户的广告,就能和内容提供商平分广告费。假如是收费发送服务,则可作为手续费收取部分费用。以“i模式”为代表的移动电话发送服务之所以能够快速推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动电话运营商管理着一套优质的用户ID。 

  而产品厂商通过用户ID管理在业务中取得成功的事例却不太多。其中一个非常难得的事例就是运用了iTunes具备的Apple ID认证功能的“iPod”。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创立像iPod这样的知名品牌,就很难在网络发送服务中取得成功。 

  这里有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这就是夏普、索尼、东芝、日立制作所和松下电器产业5家公司联合成立的“DTV门户讨论工作组(DTV-WG)”,其宗旨是探讨电视机门户服务,通过为每台产品分配固定的ID,轻松获取个人信息,完成收费。据称将在2006年秋举办的CEATEC展会上公布研究成果,衷心希望它能够成为与其他平台比肩的“A”。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