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产业人才
2002年,英特尔宣布即将在成都试产。此时的李可为老师正在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攻读集成电路方面的硕士学位。出于对专业的高度敏感,他很快从网上获知了这一信息,回国后也始终关注着英特尔成都项目的进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2326.htm“远在日本的导师也特地打电话提醒我这件产业里的大事,鼓励我在这个工厂里做些事情。”李可为老师说,他的导师是原金泽大学工学院院长、日本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04年我再赴日本,老师依然很关心英特尔成都封装项目的进展。”
“我很看好英特尔入驻成都。”李可为老师说;“在03年,我找到了机会切实地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些工作。”就在这年樱花盛开的时节,李可为老师来到了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着手微电子技术专业的筹建工作,并与英特尔开始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2003年以前,微电子技术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尚属空白,成都电子机械高专是响当当的领域开拓者。从2003年5月李可为老师正式到成都电子机械高专任职到当年年末,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这门崭新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在这所学校诞生了。“这是我们为配合英特尔成都工厂的用人需要,专门设置的一个专业。”他说。
2003年10月,李可为老师第一次与英特尔方面接触。当时,英特尔上海和成都工厂的高管人员专程到学校进行访问。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也联合召开了几次校企合作协调会议。在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几个月来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专业很快获得了四川省教育厅的批准。
“是2003年12月23日。”李可为老师永远记得这个令人兴奋的日子,“我们成为国内第一家建这个专业的高职院校!”他骄傲依旧,激动依旧。
在新专业建立起来后,诸如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具体问题又浮上了李老师的心头。但是作为一名老师,他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学业。他关注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能否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在这个问题上,英特尔的帮助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5年秋天,英特尔公司与包括成都电子机械高专在内的七所高职院校,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对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内容都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很多,但在当时,只有英特尔公司把校企合作落实到了法律文本上。”李可为老师说。这一备忘录的签订将校企合作纳入到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签定备忘录之后,李老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了这个文本,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真是如鱼得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