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文”大限将至 新政难产令芯片企业热情陡降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国家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一批享受四部门给予的包括研发基金、税收优惠、人才培养、融资等多方面优惠的94家半导体企业名单,扶持政策终于得到了实质性推进。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5549.htm然而,随着时间的临近,“18号文件”的替代政策出台之声却日渐微弱。“国家对集成电路的支持会一直延续。”“相信时间不会太远。”“国家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决心不用怀疑,只因涉及到多方面需要协调。”言辞模糊的相关部门已在有意回避这一话题。
新面孔
新文件值不值得期待,首先要看原文件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此,业界评价不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去的芯片市场走私漏税比较猖獗,“18号文件”对于国内芯片企业抵御来自走私产品和国外企业的双重冲击功不可没。“政策的缺失对国内芯片企业影响巨大。国家应当尽早出台新的替代政策。”该人士对《IT时代周刊》表示。
然而,也有众多企业认为,旧文件所带来的帮助远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就连其中最受称赞的“即征即退”政策,它的取消在当时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相关资料显示,在最初规定税赋达到6%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时,几乎没有企业申请该政策优惠,6%降到3%后,享受到退税的企业也并不多,而且分摊后,能拿到的返税更是微乎其微。
北京宏思电子相关人员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芯片制造企业,国内芯片设计开发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产品增值率低,甚至实际赋税大多没超过3%,所以“18号文件”的即征即退政策对大部分设计开发企业没有任何意义,也许只是对产品内销量大的企业有影响。而作为国内最大的芯片厂商中芯国际却表示,虽然其大部分产品都销售到国外,企业并没有从退税政策中获得太大好处。
另外,10亿元专项创投基金也收获甚微。首先,有人担忧由工信部负责具体企业认定,财政部直接拨款发放的基金在选择扶植对象时不够透明。其次,10亿元人民币对于高投入的芯片产业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过去多年的资金支持,分摊给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每家只拿很少的钱,有的企业大约只是拿到了‘买几本书’的支持,效果不大。”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副主任邱善勤说。
即征即退和发放基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新“18号文件”究竟会有什么改变呢?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很多芯片企业对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虽表示欢迎却并无期待,一是时间拖得太长,已不再关注;二是“18号文件”在过去几年确实没有给企业太多实惠。
由于具有法律效应的新文件迟迟不出台,上文提到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作为辅助政策至今同样无法正式公布。但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透露,该条例与原“18号文件”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值税不再退税,而是采用专项扶持基金等扶持政策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每年5亿~10亿元的集成电路发展基金将主要投向芯片设计和开发企业,每年1亿元左右的人才培养投资也将倾向于芯片设计人才的培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