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发言,中芯国际布局: 55nm芯片也有全新意义
纵观全球芯片领域,经历了第一季度的芯片危机后,在夏季,这不好的局势正逐步缓和。不管是台积电、三星,还是中芯国际,他们在第一季度都实现了盈利,有趣的是,这次它们实现盈利靠得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105/425629.htm落后的技术撑住营收的天空
不同于一些科技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立即带给企业无法估量的财富。对于中芯国际而言,撑住了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半边天的,反而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55nm工艺制程,它在中芯国际的营收占比中高达32%。
除此以外,0.18微米工艺制程也是以30%的成绩稳居其后,而中芯国际最为知名的28nm工艺制程和14nm工艺制程,仅仅给公司带来了6.9%的收益。55nm工艺制程是21世纪初的技术,而0.18微米则要推算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了。
这样的情况对于中芯国际而言,用落后的技术撑住营收的天空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因为设备稳定、技术成熟、成本可控,55nm工艺制程在中芯国际手中就是得心应手,大批量生产,赚的是数量上的钱。
世界难题:55nm工艺制程的历史意义
55nm工艺制程对于半导体领域来说具有相当的纪念意义,人类突破55nm工艺制程背后实质上台积电对工艺制程制定出全新的攻克计划,以解决这个行业内争辩了持续了近10年的世界难题,终于跨越了50nm工艺制程这条鸿沟。
在这一时期我国不仅涌现出了张忠谋、张汝京等老一辈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芯片奇才,蒋尚义、梁孟松也逐步进入世界级舞台,成为我国的新生代力量,也成为韩国三星最为头疼的对手,同时期,中芯国际应运而生。
明面上梁孟松来到中芯国际的时候,公司已经实现了28nm工艺制程,事实却是梁孟松来了之后,对中芯国际此前的技术进行了整改升级。基础巩固之后,3年时间,中芯国际就从55nm突破到7nm,台积电为此花费了10年以上。
中国院士对55nm工艺制程做出独到理解
突破55nm工艺制程,曾经是世界上所有半导体企业面临的世界级难题,持续近10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后,在台积电的重新定义下,才很快突破到了28nm,台积电也是在那个时候崛起,巅峰时期掌握了世界70%的芯片代工市场。
但是这个曾经的世界难题,在中国院士吴汉明这边却有了不一样的定义,他指出自由可控的55nm工艺,比进口的7nm产品都还要有意义,意思是对原先基础技术的牢牢掌握,比购买别人的好东西更安心、更踏实。
院士认为的自由可控就是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大批量市场,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市场来消费这类产品,无疑这里的条件中芯国际是全部满足的。真正用到7nm、5nm芯片的还只是手机、电脑而已,55nm却能适应更多种类的产品。
夯实基础才能筑起高楼
中芯国际至今仍然在走中低端的芯片代工路线,或是技术受限、设备受限,但是反复对基础技术的巩固,对基础知识的夯实,中芯国际才能真正理解到芯片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才能理解到芯片最核心的技术。
中国院士吴汉明对55nm芯片的定义,无疑是对中芯国际发展规划的肯定,万丈高楼拔地起,对于这个国内唯一能站在世界舞台上、技术超越了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企业,我们一直对它保持极大的期望和期盼。
只是当芯片危机逐步缓解的时候,国际上先进的芯片代工设备能否放松一些对中芯国际的购买限制,这仍旧是个未知的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