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硅光时代临近 芯片技术持续提升

硅光时代临近 芯片技术持续提升

作者: 时间:2018-11-07 来源:华强电子网 收藏
编者按:随着流量的持续爆发,芯片层面的“光进铜退”将是大势所趋,硅光子技术有望实现规模商用化。

  技术持续发展,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11/393956.htm

  从发展历程看,集成技术将遵循由光子集成→光电集成的发展过程,待技术成熟后指向内部光互联。目前,通信领域的模块属于光子集成范畴,从制造工艺看可分为两类:单片集成与混合集成。

  单片集成主要利用传统的CMOS工艺,在硅晶圆上集成多个光器件。不过,硅的发光效率较低,无法作为光源,成为单片集成的瓶颈。一个折中的方法是:无源光器件在硅衬底上阵列化,光源采用III-V族半导体,混合集成技术应运而生。混合集成需要将III-V族半导体激光器键合在硅衬底上。键合技术包括利用DSV-BCB紫外胶键合,以及运用低温氧分子等离子键合等。

  在硅光集成领域,Intel是耕耘最早、技术最为完善的厂商。其中,2004年至2010年是Intel的技术突破期,2010年至2016年是商用准备期。大量的研发费用投入为2016年的硅光模块商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Intel而言,未来计算机的内部光互联是其长远目标,在通信领域的硅光模块商用可谓初次试水。即便如此,Intel的硅光模块对于传统三五族半导体光模块依旧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目前,已量产的硅光模块,基于硅衬底的混合集成是主要方式。主要器件包括:在硅衬底表面集成激光器(III-V族半导体,以InP为主)、调制器(铌酸锂LiNbO3,具有优异的电光效应)、光探测器(Si中掺Ge)、硅波导(Si对于1.31μm/1.55μm通信波段透明)、波分复用及解复用器、耦合器等。

  硅光子技术取得了高速发展,技术持续突破。不过,硅光子技术仍面临以下两大问题:

  1、良率低,成本优势不明显:目前,传统三五族半导体芯片的良率在90%以上,而硅光芯片需要将III-V族半导体键合在硅基衬底上。由于硅光集成的工艺尚未成熟,在激光耦合等步骤上的良率较低,导致硅光模块成本难以进一步提升。

  2、硅波导与光纤的耦合效率低,性能优势不明显。硅基光波导的尺寸在0.4—0.5μm量级,远小于单模光纤尺寸(纤芯直径约8μm—10μm)。尺寸上的差别将导致模场的失配,需要利用硅基波导光栅进行耦合,在耦合过程中将产生损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芯片 硅光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