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情怀不能当饭吃:从美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看“中国芯”的困境

情怀不能当饭吃:从美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看“中国芯”的困境

作者: 时间:2018-05-22 来源:格隆汇 收藏
编者按:“中国芯”不是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了,上一次高峰在2003年前后。

  中国芯的出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05/380248.htm

  “中国芯”不是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了,上一次高峰在2003年前后。当时都说搞IC的将来都是金领。我同学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很多人选择了VLSI方向。多年以后还在IC这个行业的已经非常少了。

  上一波“中国芯”集中在2000年前后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市场的自身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扶持。前国家领导人就有从电子工业部出身的,对的方向和重要性非常清楚,国家一直对行业扶持有加,但是种下的是龙种长出的是跳蚤。

  2003年前后中国的市场上大大小小玩家一堆,杭州有士兰微,上海有上海贝岭,华虹NEC,北京有中星微,大唐微电子。当初我还为了攒钱给女朋友买诺基亚手机,暑假去了某IC设计公司兼职。

  如果市场应用驱动行业的健康发展,重现硅谷创新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那个时候集成电路成为了所谓风口,无数资金涌了进来,充满了各种躁动。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比如2005年凭借摄像头,中星微登陆纳斯达克。中星微电子应该是国内第一个登陆纳斯达克的股,然而中星微上市后,公司很快就蜕变成一个国企式伪科技企业,2015年中星微黯然退市。白白错过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十年。不过创始人,混上了院士,也算如愿所偿。

  直到2006年陈进的汉芯事件公之于众,芯片热潮才慢慢退去。

  2018年芯片热潮已经袭来,听投资人吐槽,上个月还在搞p2p的团队,这个月已经把BP改成芯片概念的了,如之奈何。

  如果我们重看电子管到晶体管的漫长演化,看看苏联的集成电路产业是如何落后的,我们不禁要想想,两弹一星的模式是否适用于集成电路,高铁模式是否集成电路?我们要想在集成电路领域里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缺什么?

  从晶体管到电子管,我们可以看到:

  人才

  每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是一些优秀的人才,在一个一个节点上进行突破。科学家也不仅仅是美国人,有英国人,加拿大人,日本人。

  但是中国现在的很多行业都存在一个问题,更愿意去挖人才,而不是去培养人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收入的压力,使得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这个行业。

 知识产权保护

  大家都要注意到每次技术小突破后,都会有专利来保护技术的革新。发明家,创新的公司也可以依靠专利获得巨大的收益。这样能让创新的力量不断地去创新。

  这个我在我公号里说过无数遍了,也举了很多例子。如果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那么我们不仅无法追上集成电路,将来的纳米管,量子计算等等方向上也会毫无建树。

  前瞻的研究,宽松的学术氛围

  超越电子管的未必是电子管,可能是硅管,也可能是锗管,也可能是其他。超越集成电路的也许是光计算,也许是量子计算,也许是生物计算。但肯定不是“透明计算”!

  李森科毁掉了苏联的生物学,约飞毁掉了苏联的集成电路。学术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才有可能培育创新。

  苏联有学阀,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的近亲繁殖,学阀也不少。

  反过来看看美国自己顾问团给美国总统提的建议《持续巩固美国半导体产业领导地位》

  建议 3.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全球聚集在人才密集的地方。随着技术进步和无晶圆模式的发展,推动半导体创新和生产所需的人才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应加强其本土人才的培养,同时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

  建议 3.2:加强对先进技术研究的投资。

  先进技术研究对于持续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

  半导体产品和计算技术的未来关键在于多维度创新:执行计算的新方法(如非冯诺依曼和近似计算),非硅材料的利用率(如用于计算和存储的碳纳米管和 DNA),以及将半导体产品集成进我们所用设备的新方法(如嵌入织物与物联网)。(关于创新机会的进一步讨论见附录 A,特别是表 A1。)这与传统的摩尔定律将大多数创新专注于定期增加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的数量不同。它将更专注于创新的多维度,其中许多是新颖的,并且在创新力量特别强大的美国它还能发挥作用。

  建议 3.3:推进公司税收改革。

  美国的税收制度对重资产行业高征税以遏制资本投资。半导体行业,特别是半导体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了鼓励半导体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应当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改革公司税制,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营造更有吸引力的环境。

  小结

  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好像对科技史一点都不感兴趣,整个中文网络对于国外科技史的发展都是只言片语,也许我们更喜欢吃桃子,而不想知道这个桃树是怎么种出来的。

  所以我从真空电子三极管的发明到晶体管的发明,到集成电路的发明,到分析为什么苏联集成电路也没有搞起来。真正想说明几个事情:

  1、情怀不能当饭吃

  芯片的产业化,需要依靠无数百万年薪的顶级工程师,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拿几千块工资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专家们的无私奉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中国人只能在产业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去怀念那些记忆中的劳模和雷锋。(引用自网友评论)

  2、真正的高科技是抄不来的。

  即使是抄答案,抄完之后自己不重新做一遍,也是白搭。军工领域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枭龙vs歼八Z

  3、没有良好的环境,创新是不会发生的。

  砸钱,搞收购,挖牛人,自己的产学研乌烟瘴气是搞不好集成电路的。即使抄到了最好的答案,很快也会落伍的。

  有时很值得想想,即便时光倒流,我们今天的环境穿越到了电子管vs晶体管的时代,以我们现在的研发土壤,用人机制,政府政策,知识产权环境能否迭代出集成电路行业呢?答案是令人沮丧的。

  4、另外不要再缺席旷课了。不要再缺席旷课了。不要再缺席旷课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集成电路 芯片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