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半导体产业的新路线图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驱动点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3/289069.htm当前,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市场都在持续萎缩,移动通讯驱动集成电路很快就要碰到发展的“天花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戏言:“手机已经成为红海,甚至是血海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迅速崛起,全球信息产业开始从以前的数字化向智能化提升,而全球半导体市场也开始进入换挡期。在叶甜春看来,物联网时代将掀起全球第三次信息化浪潮,集成电路的驱动力也将由智能手机向物联网终端/云端转移。
“物联网涵盖了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及执行,从智能传感器、可穿戴,到各种通讯网络、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都可能是物联网的范畴。”叶甜春表示,集成电路下一个驱动点必定是物联网,而传感器、处理器、连接芯片、存储芯片等都将在物联网时代受益颇多。
叶甜春表示,智能化时代,集成电路产业更加凸显为基础型、共性技术化的生态环境。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市场的增长,服务器和存储器芯片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微机电系统(MEMS)与集成电路(IC)的融合也将是未来传感器发展的趋势。
基于物联网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导也多次提到,“十三五”要大力发展“超越摩尔”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的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
这位领导指出,集成电路作为我国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它附加在全行业中的关键性作用愈加凸显,在支撑产业发展中供需两侧的矛盾也开始愈加突出。目前,集成电路过多集中在终端和消费类,而在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及物联网等领域却出现结构性短缺。这也预示着,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集成电路发展需求强劲。
步入“大生态时代”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从基础理论到研发设计,再到生产制造乃至应用的一个整体系统化的集成创新。”在刁石京看来,整个半导体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最需考虑的是如何凝聚力量、整合资源。
刁石京表示,建立产业生态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这跟以前所做的有很大不同。他说:“过去,我们主要在国际生态中,按照国际市场的分工,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发展。未来,我们要提升整体的价值链,要打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定要建设自己的生态,首先在技术转化、创新要素转折过程中,要有技术生态;第二要建立产业生态;第三就是政策生态。”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分析道,未来在“十三五”期间,整个芯片行业下游市场即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会面临非常大的转型和调整。具体来看,全球包括中国的ICT行业,正在步入大融合、全开放、强关联、多方向的“大生态时代”。
李珂建议,“十三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应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等ICT新兴领域的投入;积极向工业互联与智能制造等工业领域拓展;抢抓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带来的发展契机;以开放心态进一步实施“协同创新”;利用市场低迷期主动开展“逆势整合”。
据上述工信部领导透露,“十三五”时期,工信部将针对半导体产业加强顶层设计,研究编制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供给和需求两侧产业政策。同时,将加紧布局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传感器、超低功耗等芯片的开发,提升产品性价比,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形成多渠道资金协同投入方式,推动产业发展。
此外,工信部还将强化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组织实施星火创新计划,推动建立资源集聚、创业者培育和企业孵化的大平台,支撑“双创”的发展。
为尽快完善“大生态”,工信部还将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动示范型微电子学院建设,搭建一批产学研融合协同发展的集成电路实训基地。最后,要在标准、知识产权、检测体系方面进行建设,引导资源整合,推进国际化合作,深化发展,继续为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