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补贴下 中国芯片业能否重振旗鼓?
巨额补贴的真正用武之地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6804.htm中国仍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可以效仿——三星。这家韩国的龙头企业正是借由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才一举成为了行业巨擘,并积累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正是由于政府是此次的主要投资方,而政府恰恰更看重整体战略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润。所以支持者认为——只要此次战略发展仍是由政府主导,我国的芯片企业就可以实现这三点观念上的转变。
不过,政府在真正开展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可能还是会遭到一些阻力。
由于之前对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照明灯的扶持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我国政府此次在初期只对少数几家国有投资基金注资300亿美元。虽然官方是希望借助这些中间人来开展更具市场导向的战略投资,但这绝非易事。

即便如此,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还是认为——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某些半导体领域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比方说,本土芯片公司在电视机、手机和电脑等产品领域就可能拥有一定的优势,毕竟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生产和消费层面上均占据着主导地位,监管者也能够因此而放开手更加扶持国货。但这同样可能会导致我国企业最终只是在表象上显得十分强大,拉到国外之后还是站不住脚。
在DRAM和闪存两大存储芯片领域中,只要我国企业能够说服一些规模较大的海外厂商一同建立技术分享联盟的话,就有可能绕开他国政府的技术转让限制,进而实现芯片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时就该轮到这150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补贴发挥效力了,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很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
2015年9月,紫光集团向西部数据注资38亿美元,正是这笔钱帮助西部数据充实了自己的资金;
2015年10月,西部数据成功斥资19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领先的闪存厂商闪迪。
中国曾经在许多支柱产业中扶持本土厂商,但效果却并不都尽人意:
在汽车制造领域,我国政府曾尝试通过合资的方式来吸引海外企业与之分享技术,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进一步加大了本土企业对外国合作伙伴的依赖;
在商用飞机领域,中国商飞投入了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来研发飞机,直到现在却仍未推出成品,恐怕即使到最后上市也已过时。
而在许多芯片业务领域上,我国的企业最终可能确实会在技术上实现赶超,但却仍有可能会因产能过剩而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结果——就如同当时太阳能电池板的产能过剩。
“中国在成功主导整个市场之前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但这一路上很可能会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大动荡。”——Mark Li
或许事实真的会像分析师Mark Li所说的那样,但紫光集团的赵伟国却毫不掩饰他的野心:
“芯片行业内部的整合速度正在加快,寡头时代已经来临。”——赵伟国
显然,赵伟国认为紫光会成为芯片行业中的巨头之一。不过这倒也并非是在说大话——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芯片业仍将会面临大洗牌,而赵伟国带领的紫光集团显然对此更加有经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