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激情燃烧的地方
转变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6263.htmBD的工作一直持续到2010年,最多时我负责过两条产品线,这几年下来,我对于BD业务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喜欢。但就在这时,老板推荐我做产品经理,他递给我一张纸,要求我写上这两个职业的利弊,通过理性分析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当我写满纸的正反面之后,还是没法决定,要知道我已经习惯BD这种每天充满激情的日子,放弃谈何容易。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来思考转型问题。
“还是选个挑战更大的吧,毕竟负责产品后面向的是全球业务,也让自己见识的更广一些,趁着还年轻。”最终我还是勉强说服了自己我清楚以后自己面对的不在是熟悉的大陆客户,而要和日本客户、台湾客户、韩国客户……打交道,每个客户的风格不一样,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且还需要克服语言障碍。
TI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所以需要在不同地点设立相应的设计中心,以便更贴近客户的需求。目前TI中国的设计中心涵盖了上海、北京、深圳,其中最早的一个早在6年前就已设立。随着中国客户越来越重要,需求越来越多,仅仅是卖芯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中国企业。于是从去年开始,北上深三大城市陆续筹建了多条产品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都是因此契机开始了产品线方面的工作。
做BD和做产品线,其实有很多的共同点,毕竟此前一直跟产品线的人打交道,照葫芦画瓢也不会错的。只不过对于BD来讲,看的产品线很多,所以需要更广泛的商业眼光,不懂得或者拿不准的问题可以去问产品线。而现在做产品线,则需要反过来指导销售、FAE以及BD,所以对技术水平要求要高。另外由于要制定产品的roadmap,对很细节的产品特性都需要掌握,这就要求自己钻得更深。
就自身的芯片设计水平来讲,我确实是退步了,不过这并非等同于我技术上落后。通过五年的BD生涯,我知道了如何更完美地满足客户需要,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而不是符合论文的器件。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也正是因为这些真正的技术积累,我才可以顺利地接管产品线工作。
一个本质的转变就是,从给产品线提要求变为根据别人的要求来规划产品。我负责的这个产品与当时做BD最大的相同之处,也许都是在单兵作战,只是战场从前线转移至后方。配合的不单是中国区的销售和FAE,而是不同国家地区的销售, FAE和BD。
当我做BD之时,产品线都在美国,当客户有事时,我会想办法通过email或电话及时沟通。而现在,中国的产品线覆盖面越来越广,还有像我这样驻扎在中国的产品经理,BD的沟通变得简单许多,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在一个曾经的BD人眼中,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正因为之前做过BD,我经常会以一名BD的眼光来对待产品线的工作,尽量为客户着想,以市场为重。
和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在我看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久前我刚去泰国,陪同事一起见当地客户。在约谈完客户之后,对方随口说了句,“一起吃晚饭吧?”这让我身旁的同事大为“嫉妒”,因为他已连续六年来泰国,每次都拜访对方,却从未被邀请过吃晚餐。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去泰国,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和客户已经通过email沟通过很久,除了非常详细的回复外,我也会打电话补充。我想是我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对客户的尊重,使客户感受到了来自TI的重视与关心。所以,不管是否此前是否见过,我们一样可以变得像老朋友般融洽。
在TI,工作总是充满激情,我也一直深爱着这份工作,不管我的身份如何变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