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中芯国际收编武汉新芯

中芯国际收编武汉新芯

—— 外资收购噩梦破解
作者: 时间:2010-12-14 来源:IT时代周刊 收藏

  为了让武汉政府放宽心态,现有管理层给了不少新的承诺,双方将改变过去托管合作模式,未来将注资新芯,它将正式变为武汉厂,并承诺在武汉研发、生产45至90纳米的产品,未来不会只做存储芯片,将增加利润较高的逻辑类产品,且主要服务于内地市场。这等于说,武汉新芯的地位与中芯国际北京、上海两座12英寸工厂平等。此外,武汉新芯方面还得到了包括人才培训、芯片设计、产业链构建等合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5470.htm

  但实现这样的承诺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依目前局面来看,武汉新芯至少需几亿美元注入。而要让中芯国际立刻掏腰包,几乎不可能。今年春天以来,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总裁王宁国多次对外表示,现金不足,导致无法扩充产能满足订单需求。

  “中芯国际根本拿不出钱,政府方面应该会先帮它垫上,让新芯先运转起来,等中芯国际明后两年局面改观以后再注资。”顾文军的意思是,中芯国际和武汉新芯双方先把“结婚证”领了。

  即使合资公司走上了正轨,由于新芯运营充满不确定性,一旦其财务报告并入中芯国际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为后者带来风险。不过,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对此并不太以为然。他认为,中芯国际将确保新芯厂明年月产能达2万片左右,这一数据基本可以让该厂财务维持在相对健康的水平。

  如今,中芯国际已遭遇连续5年整体亏损,预计今年可堪堪达到盈亏平衡。业内人士称,中芯国际明年会提高资本开支,届时或需进一步集资。

  为了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能力,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与政府洽谈注资事宜,“可能将获得5亿美元注资”,借以扩大北京晶圆厂的产能。然而,扩大北京晶圆厂所需的成本约为14~15亿美元,因此,中芯国际还必须通过多方寻求各种融资管道。此前,中芯国际一直受困于美国进出口银行对于12亿美元贷款担保计划的搁置。

  挽救武汉新芯的“武汉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中国业的翻身战役仍然路漫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中芯国际 半导体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