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收编武汉新芯
作为本土的半导体厂商,中芯国际、宏力、华宏等的自我生存能力一直不妙,不少企业是完全仰赖着政府和银行信贷支撑着。目前,国内的高端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是外资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今成芯被已转让给德州仪器,万一武汉新芯也被外资全盘收购,这些代工厂的缺失只会导致国内半导体的基础越发的脆弱。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5470.htm“《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振兴规划》强调了这一产业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规划中,也是重点编制的战略产业之一。”iSuppli半导体产业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说,由于美国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武汉新芯卖给它,那么本土设计业将丧失制造平台。
顾文军解释道,成芯只是8寸厂,并且不是国内唯一的模拟圆晶厂,而武汉新芯则是全新的12寸厂,又是唯一的存储芯片代工厂,如果武汉新芯被收购改编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生产线,而不是一家开放的代工厂,那么这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存储产业来说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前,国内一些在武汉新芯生产的芯片设计公司已经开始被迫在海外寻找合作伙伴了。
因此,不少忧心中国芯片产业的人士喊出了“武汉保卫战”的口号,许多人为此不停奔走。身兼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董事长的江上舟,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就曾多次与武汉新芯方面沟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门陈情,力主新芯继续由内地经营,中芯国际最后拿出一份能充分照顾武汉政府和武汉厂的方案,终于在最后关头挽回了武汉新芯对中芯国际曾经失去的信任和信心。
“企业代管”模式夭折
最近接连传出德仪收购成芯,美光欲收购武汉新芯的消息,震动和影响了整个中国半导体界,这让“政府出资,企业代管”的中国特色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再一次成为行业焦点。
2005年成立的成芯半导体开创了晶圆代工厂“代管模式”,一度备受业界瞩目。成芯公司主体是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成都市政府下属的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是其主要投资方,中芯国际则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管理。根据中芯国际与成都政府当初达成的合作协议,中芯国际除了向该工厂输送技术、人才、设备,还承诺在工厂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公司股权进行回购。2006年注册成立的武汉新芯也沿用了这一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欲创造业绩,发展高科技;另一方面,中芯国际欲进行所谓的菱形布局,而苦于缺乏资金,所以双方各有所求,一拍即合。时任中芯国际总裁的张汝京曾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合作发展半导体的新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在今天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顾文军告诉本刊记者:首先,半导体产业需要规模经济,过多的分散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构建,而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求“驻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次,半导体产业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而政府一般是在前期投入一笔资金,而在后期则没有持续性的投入。
另一位中芯国际的内部人员也指出,与几年前地方政府对于半导体的热情相比,它们如今的态度己大幅转变。一则是经过实践发现半导体行业赔多盈少;再有的是,比半导体易入门的新技术产业近期冒出很多,如多晶硅,光伏及LED等,相比投资较少,而获利可能大。
“随着成芯和武汉新芯运营模式的改变,‘企业代管’已经名存实亡。”上述中芯国际内部人士认为。
填不满的资金缺口
武汉新芯续归中芯国际运营,但武汉当地政府仍然有顾虑。因为,过去托管时,对方的管理层对新芯发展缺乏商业规划。2008年投产后,新芯产能仅3000片/月,至今持续亏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