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驱动型世界中的战略采购:重新思考半导体供应链
长期以来,半导体行业一直受益于全球化,通过全球分布式制造提高成本效益。但这种模式正在迅速被重新定义。在关税不断上涨、贸易协定不断变化和出口管制的情况下,公司现在不仅将智能采购视为一种采购策略,而且将其作为实现弹性、敏捷性和长期增长的战略杠杆。
全球贸易动态给半导体设备、原材料和子组件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近年来,一波关税和监管转变给以前精简、成本优化的供应网络增加了摩擦。
因此,半导体公司正在重新评估其采购策略。许多公司正在从单区域模式转向多区域和近岸方法,这些方法强调连续性、灵活性和政策弹性,同时又不放弃成本纪律。
一种更智能的采购模式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这种环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正在采用更智能的采购模式,在成本与供应保证、地域多元化和贸易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这种转变可以从三个核心策略中看出:
1. 区域平衡的双重采购
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1”战略,例如“中国+1”或“美国+1”,以实现其制造足迹的多元化。东南亚、印度和美洲部分地区正在成为现有中心的补充枢纽。
例如,印度已经推出了一项 100 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以吸引半导体投资。越南正在成为后端运营的后起之秀,预计其在全球芯片组装中的份额将从 2022 年的 1% 增加到 2032 年的 8-9%。
这种地理平衡不仅分散了风险,还为公司提供了运营灵活性,以便随着情况的变化在地区之间进行调整。
2. 近岸外包以实现速度和控制
某些作,特别是高混合、小批量制造和先进包装,受益于靠近研发中心或终端市场。向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近岸外包有助于缩短交货时间、简化物流并减轻跨境关税风险。
通过缩短从设计到交付的周期并促进工程和生产之间更紧密的协作,近岸外包使公司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3. 供应商选择中的关税情报
现代采购现在将预测关税建模作为供应商评估的一部分。领先的公司正在使用 AI 驱动的工具来模拟到岸成本、评估政策风险并规划“假设”贸易情景。
这使得团队不仅可以根据价格和质量来评估供应商,还可以根据他们对关税、出口管制和其他监管变量的影响来评估供应商。借助这些工具,公司可以主动重新配置采购计划,避免突然的政策变化带来的成本冲击。
通过数字协作实现智能采购
如果没有端到端的可见性,就不可能构建有弹性和响应迅速的供应链。半导体公司正在投资基于云的规划系统和数字供应链平台,以实时监控库存流、供应商状态和地缘政治风险。
根据一份报告,采用情景规划和端到端数字可见性工具的公司在管理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要好得多。这些组织避免重大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并且通常在冲击期间将交货时间变化减少多达 30%。
此类工具使供应链规划人员能够模拟“假设”场景,例如关税突然上涨、港口关闭或原材料短缺,并近乎实时地采取行动。无论是重新安排货运路线、重新分配供应商数量还是调整安全库存,数字平台都能将规划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政策调整:抓住 CHIPS 法案机遇
智能采购不仅仅是降低风险,还涉及利用新兴机会。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拨款超过 500 亿美元用于振兴国内半导体制造,正在严重影响公司如何设计其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将生产的关键阶段本地化在美国,半导体公司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口关税的风险,还可以获得慷慨的补贴、税收优惠和简化的监管支持。
几家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已经宣布大规模投资以应对这些激励措施。一家大公司正在扩建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制造园区,预计总投资将达到 650 亿美元。另一家公司已承诺在俄亥俄州建造一座半导体“巨型晶圆厂”,从最初的 200 亿美元阶段开始。第三家公司公布了未来几十年在德克萨斯州多个芯片制造基地投资多达 2000 亿美元的计划。
通过选择性实现复原力
在贸易条件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可选性是新的优化。公司不是押注成本最低的位置,而是设计可以实时适应的模块化、灵活的网络。
这意味着:
跨地区对多个供应商的关键组件进行资格认证。
构建分布式产能,以便在中断期间转移生产。
以数字方式同步前端(晶圆制造)和后端(组装/测试)作,以防止出现瓶颈。
可选性使半导体公司能够比政策变化更快地行动,即使在关税、制裁或物流限制发生变化时也能保持连续性。
为什么这在半导体之外也很重要
尽管半导体非常复杂,但智能采购的核心经验教训适用于广泛的行业。无论是在汽车、消费电子、医疗保健还是工业制造领域,当今的大多数企业都依赖于全球互联的供应商和组件,这些供应商和组件越来越容易受到贸易中断和监管变化的影响。
智能采购并非芯片制造商所独有,它代表了任何跨境运营企业思维方式的更广泛转变。它强调了将敏捷性嵌入采购实践、利用数字工具支持动态决策以及使采购策略与风险管理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优先考虑可见性、多元化和与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保持一致的公司,不仅能够更好地驾驭下一次颠覆,而且能够在下一波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