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山寨”式颠覆

“山寨”式颠覆

作者: 时间:2009-04-20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收藏

  不过,“”能否最终成为一种21世纪的新型组织形式,可能还要看其能否在等领域以外取得同样的成功。目前,中国芯片制造商威盛正联合深圳多家“”笔记本商场推广“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希望在超便携笔记本(主要是指上网本)领域复制联发科在领域的模式,即将芯片和软件平台预先整合到一起,借此使终端厂商节约成本,加速产品上市周期,据说这个联盟背后还有微软的影子。威盛亚太区业务副总经理黄义家预计,2009年10英寸上网本将从现在2999元降到1999~1499元,产品上市时间将由原来的八个月缩短到两个月左右。而另一些分析师则更大胆地预测,年内将可以出现1000元的上网本。如果真如此,尼葛洛庞帝“忽悠”多年的100美元电脑将最终得以通过完全商业的方式实现,既可以做出来,还可以实现规模盈利。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3612.htm

  另外,“”组织还可能具有其他局限性,比如目前的经验显示出,只有当一个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山寨”法则才能行之有效。因为此时消费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而产业的各个环节也被分割为众多专业化的模块,之间的衔接非常标准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几乎被夷平,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弱的企业得以轻松进入该市场。一方面是蜂拥而至的资金,另一方面是产业的基本元件对于所有竞争者都没有太大差别。于是,竞争者们拥挤在外延功能和外形设计这两块地盘上绞尽脑汁,创新迭出,这正是“山寨”产业旺盛创造力的来源。

  对“山寨”法则的时效性同样存在诸多质疑的声音。当一家以“山寨性”而获得成功的企业,终于开始跻身于那些它以往只能模仿、仰望和侧面挑战的主流企业当中时,它是否依然能够保持昔日草根时代的力量?成建制之后,它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基于大规模协作的灵活性与低成本优势?为了将自己与其他“山寨产品”区格开来,它是否不可避免地落进建立品牌的“俗套”?如何看待质量、服务等一系列过去被“减掉”的东西?是否真的不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投资?当那些“山寨”公司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期望长大成人时,必须面对一系列的两难抉择。

  当产业成熟时,“山寨”作为企业所选择的一条“先易后难”的成长路径,让草根公司有机会更迅速地在产业链的大规模协作中分到一杯羹。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后“山寨”时代的身份迷失,将成为所有长大后的“山寨”厂商的集体困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词: 山寨 手机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