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器官芯片未来前景备受关注
不过,虽然这种人体器官的微缩模型,让人们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见证了生物机制和行为,但它并非毫无争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41895.htm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黄勋看来,目前研究机构并没有进行任何人体器官芯片方面的应用。他认为这是由于器官芯片只收集了人体的局部器官,并非人体本身,所以还无法取代动物实验。
裴端卿也不讳言,如果器官芯片有缺陷,例如均一性差,也可能导致研究人员的数据分析困难。
类器官已先行
目前,局限于器官芯片需要微流控等技术的跟进和发展,在我国要实现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类器官作为一种微器官,虽比器官芯片稍大,但作用和功能却是类似的。
如今,类似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早已开始了类器官的研究,据该所“类器官模型与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组组长高栋介绍,类器官就是在体外重建一个器官,如人脑的结构、肾结构等。
“我们从事的是培养类似肿瘤的细胞。从人体内取出一个肿瘤细胞,在体外构建一个三维模型,有三维的结构。”高栋介绍,类器官能够形成与人体类似的组织形式。“我们要尽可能维持其人体内的特征。类器官的功能比传统二维细胞器强大很多,是动物实验的有力补充。”
据介绍,由于类器官仍然是在人造的培养皿环境中发育,所以只能最大程度地维持和体内类似的情况,缺陷是其目前还不能完全模拟包括激素以及代谢等影响人体器官功能的因素。
“现在非常强调精准治疗,每个肿瘤病人病情都不同。如何精准?就要把肿瘤取出,培养成类器官,通过试药,发现各种敏感的药,用以指导医生。”高栋介绍,个性化治疗是类器官的一大优势。药物测试首先要有模型基础。高栋认为目前核心的也是战略性的是建立起源于中国癌症病人的类器官库,针对中国人进行药物筛选和个性化医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