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之痛:中国芯片产业陷入烧钱过热怪圈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103.htm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
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取国家经费”的耻辱柱上。
而胡伟武的一番话让他们惊喜发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绝佳的“靶子”。
2015年12月的一个下午,胡伟武坐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面。他说,自己的原话虽然是“政府应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把国外芯片挡一挡”,其实完整意思是,当下国产芯片鱼龙混杂,希望国家能界定何为自主可控的芯片,免得鱼目混珠。
而一些网络媒体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国产芯片又在要政策”。以如此形象和方式重回公众视线,胡伟武哭笑不得。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06年,他被汉芯造假丑闻“株连”时,类似乃至更甚于此的口诛笔伐同样铺天盖地。
所不同的是,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龙芯和胡伟武,即便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仍安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争辩太多。
在全球芯片形势风云际会的当下,这种小情调与整个中国国产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紧迫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波又一波的大基金、大并购、大发展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在塑造一个披荆斩棘、豪胆雄心的形象。
这让胡伟武有些许不安。2000年前后,也即龙芯等老一辈国产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那个阶段,产业同样不乏豪情壮志。
物换星移,从龙芯经历的14年来看,要用速度赶超欧美芯片厂商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地位,仍非易事。
技术还是市场?行业还是消费?借鉴还是自主?快还是慢?大还是强?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走上一个十字路口。
中国第一
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
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又恰逢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系列事件,中美关系进入低谷。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让决策层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有自己的芯片,尤其是逻辑芯片(CPU)。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没有国家立项,中科院计算所依然决定先在内部研发逻辑芯片,龙芯团队应运而生。
2001年,33岁的胡伟武自动请缨,出任首席科学家,组建队伍,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领导下,几十名年轻人(半数为胡伟武中科大校友)日夜鏖战,中科院计算机所仅有的1000万元家底,不到一年就被尽数花光。
但这一切,在中国第一枚通用CPU的成就面前显然是值得的。2002年8月10日清晨6点,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2003年,凭借龙芯1号,龙芯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而完成863任务的指标只有两个,CPU主频达到500MHz,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CPU测试软件)分值在300以上。
为了这两个目标,龙芯团队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在一年内设计出龙芯2号,该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分数,超过了当时英特尔的奔腾2。
依靠龙芯2号优异的指标性能,龙芯团队也走上中国技术殿堂的巅峰,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重大创新贡献团队”等奖项。
胡伟武也迎来了人生迄今最为荣耀的时刻。2003年,他获得“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也纷纷到来。当时刚刚在发展的网络媒体,更称他为“民族英雄”。
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光环,把龙芯推上了中国CPU代表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在所有人看来,龙芯应该加速快跑,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尽快实现中国芯替代。
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耀眼光环的背后,阴影开始拉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