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之痛:中国芯片产业陷入烧钱过热怪圈
盛名之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103.htm胡伟武自承,现在回头再看,龙芯当初设定的目标,显然犯了“左”的错误。
2001年,龙芯的研发开始时,胡伟武和同事们曾确立了技术路线: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兼容性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样的路线在龙芯2号出来前一直都被严格地执行,但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稳扎稳打”的路线被搁置一旁。大步快干,追赶上英特尔的技术指标,逐渐成了当时唯一的追求。
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当时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除了自身30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微软。
上世纪80年代,IBM在业界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订单分别交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从那以后,这个隐形的“Wintel”联盟居然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近30年之久。
在这个稳固联盟中,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吃掉用户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提供更强的性能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双方配合默契,为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实现垄断竭尽所能。
龙芯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盟友。相比成熟强大的微软,当时的中国软件产业刚刚起步,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芯片一样,仍在襁褓中艰难成长。
不过,随着863计划及核高基项目的推动,中国核心软硬件在当时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龙芯2号的流片企业,也从最初的境外公司转为上海中芯国际。这似乎给了龙芯乃至当时国内整个产业界一个错觉:一个由中国芯片所支撑的个人电脑生态,就要浮出水面了。
在一片叫好声和大干快上声中,也少有人注意或是愿意说破这个事实,彼时中国核心软硬件产品,其实仍然嫁接在国外产业的粗大树干上。
比如,龙芯团队使用的芯片设计软件(EDA),当时还是外国公司的产品;负责流片生产的中芯国际,所采用的关键制造设备,也是从外国引进。
盛名之下,还没有开始产业化的龙芯,几乎就注定要偏离市场轨道。
内忧外患
产业化的难题很快到来。
2005年4月,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的首次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后,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能买到龙芯芯片。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产业化后的龙芯,都卖到哪里去了?
2004年,江苏省当时著名的纺织企业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组建“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年后搭载龙芯2号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问世,江苏成为了龙芯个人电脑产品的主要销售和使用地区。
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
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作为21世纪之初中国第一科技造假案,汉芯事件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芯片。
同为中国芯的典型代表,龙芯自然也被夹裹其中,“外国核心中国外壳”“龙芯和汉芯是一路货色”“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内忧未解,外患又袭来。同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95%与MIPS相似,属于抄袭。
实际上,此时龙芯虽已经开发出自己的EDA研发设计平台,但为了能运行Linux系统,还必须兼容MIPS等指令集,这让龙芯有口难辩。
为了摆脱专利枷锁,龙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2006年,中科院与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MIPS64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
本次合作被誉为中国芯片首次出海,但龙芯并未就此解决身份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日子同样不好过的MIPS在专利授权上有所让步,龙芯最终取得MIPS32位与MIPS64的永久专利授权,卡在“龙芯”头上的紧箍咒总算拿下。
虽然掌握了专利,可在龙芯市场化的前五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
市场泥潭
在个人消费市场推广不畅的龙芯,只能先从政企市场寻找生机。
2009年3月,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交了两个与龙芯相关的建议,呼吁教育行业的政府采购应该优先采购龙芯产品,政府、军队及安全部门的电脑也应采用龙芯处理器。
龙芯也在2009年迎来了政府采购的第一单。4月底,江苏省常熟市政府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常熟当地的中小学数字学堂建设。同年年底,江苏省再次采购15万台龙芯电脑,为5000所中小学提供教学终端。
在政府采购的支撑下,龙芯产能一度达到几十万片,然而相比英特尔与微软的生态联盟,龙芯所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软件少。即便是政府采购市场,后来的推广也不太顺利。
一位参与当时江苏中小学15万台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执行的效果并不出色,主要还是产品性能,当时的龙芯电脑一是反应速度比较慢,打开一个文件要数秒钟;二是和其他系统不兼容,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广。
胡伟武说,打拼几年,龙芯也曾想再次进军个人消费市场。2006年底,他们曾做过统计,当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是每年1亿多片,每片毛利都在150美元以上;而龙芯的价格可以做到20美元左右,使得整机价格下降近一半。
此外,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相对于13亿人口,只有大约5000万台个人电脑,而且随着微软XP系统换代,还有大量电脑可能被淘汰。看来龙芯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开发。
但想要在个人消费市场上有所斩获,就始终绕不开与软件和整机电脑厂商的合作。而一直以来,龙芯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
自龙芯电脑生产以来,龙芯一直在跟国内外的软件公司淡合作。但由于用户量过少,开发环境简陋,知名企业愿意把Windows上的软件移植到龙芯电脑Linux系统上的并不多。
一家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胡伟武直言,他们每年在Windows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软件研发,而要将软件移植到龙芯等平台上,会得不偿失。
此外,在与如联想、华硕等整机厂商的合作中,龙芯也同样遇阻。不支持Windows系统,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龙芯的死穴。整机厂商做龙芯的产品越多,赔得也越多。
龙芯不被整机厂商接受,胡伟武说,早在2007年就看到,整机厂商作为整个IT产业的最后一环,很大程度是靠批量采购英特尔这样的垄断公司芯片,获得让利来生存的。
尤其是芯片处理器这样决定整机操作系统环境、性能的核心部件,若没庞大用户基础,没有芯片企业的返利,整机厂商自然不愿采用。
在没有软件公司和整机厂商的生态体系支撑下,仅靠国家安全、“中国芯片”理念,单打独斗的龙芯,深陷市场化泥淖之中,很难自拔。
回到原点
两头不靠的局面,迫使龙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和定位。
胡伟武和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意识到,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
“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它软硬件有机结合。”胡伟武说,龙芯必须搭建起一个基于龙芯芯片的生态系统。
意识到这点后,龙芯开始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2010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在北京市政府牵头注资后,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
“头三年企业办得糊里糊涂。”胡伟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承,因为长时间研发与市场和服务脱离积弊,龙芯在个人消费市场依旧打不开局面,销量数字也不好看,2013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1万多片。
不过,好消息是,龙芯与中下游软硬件企业在行业市场的合作。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
得益于这些行业市场的进展,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龙芯也逐渐从数年的亏损,转而过上了盈亏平衡的小日子。
但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后,龙芯也受到了众多质疑,被批评躲进了“防空洞”。不过在胡伟武看来,龙芯至少丢掉了虚名包袱,“完成了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变,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
毕竟,在市场化大浪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欲速不达
如今,龙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小公司,几百个员工,2015年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与当前市场上动辄上万员工、数百亿营收的其他企业没法相比。
但胡伟武说,“目前龙芯很能赚钱,如果做到5亿销量,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亿元。利润率比号称销量要达百亿的其他芯片公司好得多,他们的利润总额不见得能比龙芯高。”
在当下中国芯片产业新一轮的扩张期,这种小心思显得很不协调。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呼声再次高涨。
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
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在其带动下,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测厂、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
以紫光集团为代表,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
龙芯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了一笔来私募机构鼎晖的投资。在他看来,虽然凭借资本运作和收购可以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收获关注度和产业热度,也可以获得一系列技术和专利,但资本运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让他担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胡伟武说,“中国芯片产业的问题在于软件、生态缺乏,不在技术和产品。就拿代工企业来说,130纳米做好了就能很赚钱,并且养出90纳米的设备。大家都是上一代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不管理,不想办法挣钱,企业和产业都不会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