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量了TI中国的每一寸发展
实际上,在策划上海大搬迁的后期,我能感觉到自己打电脑时手在发抖,腿也在发抖。天天晚上人很精神,睡不着觉,就像是一辆车一直在开,你无法停下来。我每天早上4点15分起床,五点多跑去公司上班。我对自己说,这是因为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你的岁数又大了,挺过这段就好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5862.htm但两个星期后,我又出现在北京,因为TI北京办公室也要经历和上海同样的搬迁,接下来又是深圳。从上海的永新广场到中建大厦,从北京的国际大厦到融科中心,从深圳的地王大厦到汉唐大厦,TI更接近客户了,也跨越了需要用办公楼来进行形象宣传的阶段,我有幸见证了TI中国新时代的来临。
外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我要这么拼。因为我做得很开心,TI对我很好,每一任老板都很信任我。虽然我很辛苦,但是我很成功。我不做业务,不能为公司赚钱,但是我会努力让每一位同事在公司里都很舒服,他们会觉得“TI很好。”这样我就开心。帮公司做好,是我人生最光荣的一件事。35年这一路跑来,我很开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启程
35年前,我在香港加入TI,那时只有12名员工,在一座商住两用的楼里,资料和产品几乎堆满了不足2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员负责管理仓库。平淡而忙碌的生活在1986年的一天被打破,开会时老板问了一句“谁愿意去中国?”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跨国公司大批进入中国,TI当然不能落后。但由于TI不是终端设备商,不可能设厂,也不可能完成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因此得不到照顾,需要我们自己努力进军中国。而最早的一项工作,便是在中国设立代表处。香港由于与大陆的特殊关系,理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但无人回应老板的问话。是啊,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还很落后,连家好酒店都没有,谁愿意从香港跑去大陆吃苦呢?所有的人都怕,我举起了手。我对自己说,我想去看看中国什么样,我相信中国的将来会很好、很强大。而且当时我的儿子已12岁,在加拿大上学,无需过多照顾,我想一个人出去闯。于是我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从首都机场刚下飞机,我便爱上了这片土地,当时的北京,并没有现在这样繁华,甚至连真正的商业写字楼也只有一个——北京国际大厦,TI的办公室自然也别无选择。一位从香港派来的秘书,一位从美国派来的华人代表,再加上一位本地雇佣的司机,于是,1986年TI中国25年的辉煌之旅便从那间小小的、简单的办公室启程了。那只是一个不能从事直接经营活动的代表处,主要任务就是存放各类文档资料供大家查阅。
由于当时TI中国没有正式员工,从公司注册跑手续,到家居购买,从寻找装修队,到报关项目,包括参加展会,每件事我都要去做。而当初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的我,这么多年下来,居然也可以说上一口流利的广普了。我不停地香港、北京两边跑来跑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