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机10日记:危机还将持续多久?
之九——“日”薄西山?OR“日”新月异?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7888.htm3月16日,日本灾区的一位老妇推车雪中前行。
置身灾难,要么沉沦,一蹶不振;要么“雄起”,日新月异。
面对灾难,有人眼前一片灰暗,深感无力回天,日薄西山,于是预言“日本经济可能再度陷入衰落的泥淖,甚至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有人则乐观通达,坚信危难中蕴藏机遇,恰如白宫经济顾问萨默斯所言———灾难可能将刺激日本经济。
3月19日,日元汇率急剧上升,日本企业出口遇挫。
此前,日经指数经历不顺:3月11日,3月13日,3月15日,日经指数连续巨幅下挫,收获24年来最差表现———缩水近20%。史无前例的三重危机———地震、海啸和核泄漏让日本股市蒸发了52万亿日元。
灾难面前,资本市场的反应制造了最有威力的余震,冷酷地指向一个预言:刚从金融危机中艰难复苏的日本经济可能再度陷入衰落泥淖,甚至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客观困难巨大
灾难之下,损失几何?
经济学家普遍预计,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在10万亿日元到16万亿日元(约合125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以2010年日本GDP54742亿美元来衡量,地震消耗了日本GDP的3%。
伦敦智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瓦内萨·罗西预计说,日本在这次地震中将损失10%的资本存量,相当于GDP的20%,即1万亿美元。
摩根斯坦利出具的报告指出:“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政府不断失去收入来源,而基础设施遭破坏,又将阻碍经济活力恢复。”
核危机前途未卜,重建耗资巨大,能源供应不足,居民重新安置以及可能的余震和火山喷发,这都是阻碍日本触底反弹的客观因素。政府治理水平的欠缺,则是主观缺陷。两者交错,将进一步打击民众和商业的信心,降低民众的消费意愿。
重建巨款难筹
更大的难题则是,灾后重建的巨款从何而来?
日本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已接近200%,堪称其历史最高水平,也是发达国家之最,这为灾后重建设置了巨大障碍。
据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估计,此次日本政府的重建支出约为1800亿美元,将大于阪神地震后总支出。
日本长期奉行低利率政策,财政预算本已捉襟见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有局限。倘若通过增税来筹资,必然进一步打击民众信心,最终遏制内需消费。
面对如此艰难情形,一些分析人士倾向于认为日本经济无异于日薄西山,复兴太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