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中芯国际欲打破纯代工模式

中芯国际欲打破纯代工模式

—— 首度投资灿芯半导体
作者: 时间:2010-11-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早在几年前,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企业联电便曾投资过多家设计服务企业,其中包括著名的智原电子,这一模式当初曾被业界视为“孵小鸡”式代工;巨头台积电也有个类似动作,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2004年前后投资的创意电子。截至目前,创意已成为台湾第一大芯片设计与服务外包企业;去年,中东石油资本控制的全球老二Global Foundries也投资了台湾地区另一家公司虹晶科技,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4693.htm

  至此,全球前四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已经全部涉足芯片设计与服务。

  灿芯半导体工程部副总裁徐滔对本报说,这一合作模式,对双方来说具有互补关系。因为,它能填补设计服务与芯片制造之间的“鸿沟”,尤其是面对生命周期较短的通信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能更快作出响应。

  不过,也有不同观点。半导体研究专家顾文军对本报说,中芯的动作其实是一种“产业发展的倒退,拾人牙慧”。他说,联电、台积电几年前的这类投资,确实曾丰富了它们的运营模式,但这趋势目前已不吃香,它们目前甚至开始淡化这一模式,而越来越倾向于在公司内部成立独立的设计与服务团队。

  记者获悉,目前,即便是中芯国际内部的设计与服务团队,也已超过100人。

  顾文军认为,中芯属于追赶者,即便是想效仿对手,也应该选择规模更大的设计与服务外包企业。

  芯原与灿芯相隔不远,同样位于上海张江,它拥有300多人的设计与服务团队,而灿芯大约只有30人。而营收上,芯原已达几千万元,灿芯的营收则远远不及。由于中芯已确定注资武汉新芯,北京厂又宣布扩产,产能大幅增加意味着它急需扩大更大的客户合作。

  芯原上海一位主管不愿评价中芯与灿芯的合作,仅强调设计与服务公司生存策略是开放性,如果被代工资本过度捆绑,很难保持独立。顾文军表示,如果是收购倒是可以接受。

  灿芯一位高层显然不同意这一看法。“我们与中芯都是独立的公司,资本关系不可能影响到灿芯的独立运营。”灿芯高层说,公司当然也会与其他伙伴继续保持合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