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IMEC合作案 中芯华为高通为哪般?
2010年,我在采访原中芯董事长江上舟先生(斯人已去)时,他给我分享了提交给主管部门的“中国芯”新工程方案。这个方案不是设计企业的单一产品概念,而是涉及整个产业链的重大工程。当时,他就给我重点分享了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运作模式,高度盛赞了IMEC的共享中立精神。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6226.htm当时撰写这方案的是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许金寿先生。许对我说,这个工程有较为复杂的产业发展背景,即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需求,较过去多年更为紧迫:当工艺水平较低时,需求还不那么迫切。但随着技术日益演进,如果中国产业上下游不进行紧密协同,即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与封装协同一体,就会出现断裂,难以独立。设计企业研发的产品,不具有“可制造性”。这种局面放在消费电子时代,就更为可怕,整个行业会遭遇困境。
事实上,那时,全球代工龙头台积电已采用这模式,曾推出“开放创新平台”,将设计IP汇聚到一个平台,整合内外资源,形成方案,被称为半导体代工业2.0。这一平台,企业在设计之初就可与制造业接触,由于制造业自身拥有部分专利,有成功验证的产品,能提高信任感,整个链条不但能汇聚资源,响应也是最高效的。
可惜的是,江上舟病逝甚至病逝后几年,这一方案也没真正落地。这位曾为中国半导体、大飞机等许多重大项目操劳至死的官员,没能看到自己主导的局面成真。
而此次的合作,显然有江上舟当时方案的轮廓。合作案虽然属于设计公司,但背后依托是中芯代工制造业,这一合作,将有望形成不是IDM胜似IDM的垂直整合效应,并推动材料设备、下游封装、整机系统形成协同。事实上,华为的参与,已经给了这一合作以更大想象力。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家高度垂直整合型企业,被集成策略下,系统级解决方案名闻遐迩,有望成为最终商业化的关键。
二、中国半导体虽已度过悲情阶段,但面对密集的全球整合案,快速竞逐的技术高地,中国必须实现弯道超车,以满足更广的需求。
因为,新的阶段,中国产业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几年前。过往半导体需求主要由PC形态的产品以及智能手机驱动,中国固然成了全球最大的终端市场,但是需求总量已近瓶颈。如今,一个远大于过往规模的市场空间,已为互联网时代开启,半导体业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未来5G时代,会有上千亿的终端连接,形成物联网。
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是全球线下资源、生态最丰富的国家。这意味着未来半导体业的缺口会进一步放大。如果还停留在“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中国半导体业即使不会重蹈覆辙,也很难形成独立发展的能力,产业链当然不可能真正自主。
真正实现超越,就需要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同时依托制造,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构建独立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三、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加速整合,并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朝中国快速迁移。
过去一年多的半导体整合案,我就不列举了。中国、海外都有,巨型整合持续上演,近日同样不断。
整合的原因在于,除了因成本、竞争等导致半导体产业内部市场集中度趋高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实际经济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对于割裂、分立的上游提出了融合要求,各种技术专利、标准壁垒开始被解构、重构,形成新的融合方案。
四、斯诺登案发酵后,在去IOE风潮中,中国有十足的动力构建独立的半导体产业链
去IOE至今仍在持续。高通此次参与合作,一是落实上次反垄断整改中的承诺,就是让渡14纳米技术给中芯,二是想借此缓和关系,再夺市场。
合作案中,你没有看到过往总是无所不在的IBM,同样能感受到一种风潮的存在。
还有,当中国经济开始进一步刺激美国,周边事态趋紧后,美国对中国的科技与军事融合的担忧越来越明显。
一年多来,中国不断对美国普通科技类商品释放善意,但并没有真正换来高新技术的松绑。
前不久,美国宣城禁止英特尔处理器用于中国超级计算机,已经是非常过分、直白的信号了。
当然,中国的反制也在慢慢持续。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呼风唤雨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其他潜在影响:谁高兴?谁中枪?
这一合作,当然首先对四方有利,中国应该红利最多。
中芯有了技术,有了订单,想必一定还会有后续的产能扩充,设备采购,生产线上马,未来说不定新公司还会IPO。华为不但可以获得先进技术支持,海思还能获得芯片代工服务,未来,各种终端响应市场的效率上,一定会大幅提高。
IMEC自然又获得了深耕中国市场的机会。要知道,它不但是技术输出的大户,商业模式里,也有孵化器的功能。它与过几十个重大项目,当参与的项目得以成功商业化,它往往会选择退出。过往多年,它从中获利很多,当然也有失败。互联网时代,中国庞大的市场商机,恐怕将成为IMEC技术的发挥地。
高通自然不会错过。在被本地政府反垄断整顿后,它显得非常积极听话。中国认同了它许多专利权,未来它只需让渡一些利益,同样可以继续耕耘庞大的市场。而且,要看到,由于高通的技术架构来自ARM,美国对它的容忍度上似乎高于对英特尔的容忍度。目前,高通正在不断整合方案,试图走出过度依赖手机的局面,挖掘中国物联网、智能家居以及各种行业市场商机。
这一合作,势必刺激起4家企业的产业链商机,本地设计企业、材料设备企业、封装企业,都会受益其中,并且有望形成资本市场特有的投资板块。另外,合作案因为设计巨头企业,想必会刺激海外其他同行,采用类似的模式,融入中国,从而引发更多巨头推倒壁垒,走向合作。
但我相信,一定会有落寞者。面对这一幕,台积电、联电、英特尔、三星、GF、AMD、联发科恐怕不会那么高兴。本地的紫光恐怕也会心生嫉妒。
有必要说说台积电。你知道,几年前,中芯与它博弈落败,赔款又赔股份,台积电一度是中芯第二大股东。这对中芯来说,一直如鲠在喉。
此次新的合作,你应能看出,是以新的公司形式,而不是直接中芯母体。这意味着,台积电已被洗出直接的利益攸关空间,成为一个看客。高通、IMEC在14纳米上的支援,将直接给予中芯火力,今年有望在这一工艺上实现超越,虎口夺食。
我相信,面对中芯重新崛起,过去一年,本就对大陆砸锅卖铁搞半导体心怀忧虑的台湾地区,会更加紧张。这或许会推动对岸落实产业开放进程。否则,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大被动。
英特尔不会高兴的原因在于,尽管它投资了紫光,但展讯们很难发挥作用,面对高通的冲刺,此轮英特尔不但移动业务难以超越,后续企业级业务、物联网以及各种行业订单甚至也会遭遇蚕食。
而不可一世的三星,当初竟然没有选择中芯,而转授权中东土豪GF。我相信,它一定会感到后悔。不过,三星高度垂直的商业模式、国家财阀特征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与中国产业链建立深层的合作。中芯新公司的成立,可能对它未来的运营构成挑战。
当然,新公司能否成功,有赖于四方合作成效,它们之间虽然看上去互补居多,但一定也会有诉求的差异、开放的差异,从而给未来的运营带来一丝不明。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如何,中国市场巨大的商机,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几乎难以想象的空间,一定在各方心中激荡。它们应该不会错过。事实上,若从长远看,合作案甚至带有国际化的价值。只是,这需要它们一直携手走下去。
高通滤波器相关文章:高通滤波器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