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国际视野 > 业界动态 >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本田展示0系列电动轿车及SUV原型车,并推出新技术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本田展示0系列电动轿车及SUV原型车,并推出新技术

—— OEM亮点
作者:Stephanie Brinley Associate Director 时间:2025-01-14 来源: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 收藏

意义: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1/466355.htm

上,展示了0系列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及轿车的原型车,并宣布推出其全新自研的车载操作系统ASIMO OS。

展望:

对于0系列车型以及电动汽车和先进系统的下一阶段规划正日渐清晰,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投资,将能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和先进操作系统,同时最大限度地为车辆充电提供支持。尽管本田在上展示了两款原型车,但更为引人注目的产品动向在于本田正在为打造全面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以及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而开发的系统。

1736854672406118.jpg

Source:Honda Motor Company

在1月7日至10日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本田展示了0系列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及轿车的原型车,并宣布推出其全新自研的车载操作系统ASIMO OS。此外,本田还宣布将携手瑞萨电子为0系列车型开发高性能系统芯片(SoC)。本田还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旨在“加速推进能源服务计划”。

本田0系列

在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公布了电动汽车的概念车型之后,本田在今年展会上展示了0系列及SUV原型车。0系列SUV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投产,0系列轿车则将于2026年下半年投产,两款车型均将作为2027款车型上市销售。这些车型将率先登陆美国市场,随后拓展至全球其他市场。这两款车型也是该系列推出的首批产品。在今年展会新闻发布会后的一场圆桌访谈中,本田高管证实,由于相关技术成本高昂,0系列首批推出的SUV和轿车的定位面向高端市场,不过0系列计划推出的10款车型中还将包括一款售价约3万美元的入门级车型。 

1736854716769635.jpg

Source:2026本田0系列SUV,Stephanie Brinley

1736854732919628.jpg

Source:2026本田0系列SUV,Honda

这些车型在研发过程中外观较原型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不过在2026年于美国俄亥俄州马里斯维尔本田工厂正式量产时,原型车上的部分功能可能会有所调整。两款车型均秉承了本田“轻薄、轻盈、智慧”的设计理念,并且还采用了线控转向系统,本田表示由于线控制动和转向等装置可以集成控制,将带来卓越的操控体验。

0系列轿车被定位为该系列的旗舰车型,其车身高度较低并采用了概念车上展示的动感楔形设计。0系列SUV在外形上更加硬朗,但同样采用了轻盈的设计理念,提供超出预期的车内空间且拥有出色的视野。

这两款车型均基于本田全新的电动汽车架构打造。本田为这两款车型设定的续航里程目标为300英里,但并未提供车辆的其他参数。

1736854755935344.jpg

Source:2027本田0系列轿车,Stephanie Brinley

1736854838930719.jpg

Source:2027本田0系列轿车,Honda

车载操作系统ASIMO OS

0系列SUV和轿车将使用本田全新自研的软件操作系统ASIMO OS。该系统将提供数字化用户体验,并实现“超个性化优化”。本田表示,与智能手机更新迭代类似,0系列车型在购车后也将持续升级,而且车辆使用得越多,就会变得更加个性化。通过OTA无线更新,车辆的功能及服务也将不断优化。这款全新的操作系统以本田在2000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推出的ASIMO机器人命名。在新闻发布会上,本田负责电气化业务开发运营的高级执行董事Katsushi Inoue表示,ASIMO机器人具备的在识别外部环境并理解周围人意图的同时进行移动的能力“已经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应用于0系列车型”。ASIMO OS将应用于所有0系列车型:本田表示计划到2030年推出10款全新0系列车型。ASIMO OS将对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行集成管理。

自动驾驶

0系列车型将搭载一套系统“能够扩大驾驶辅助系统和L3级自动驾驶系统适用的驾驶条件范围”。在首批两款0系列车型上市时,它们将搭载基于2021年在日本推出的Honda Sensing Elite系统发展而来的可解放双眼的驾驶技术。在初期,这项技术将应用于高速公路拥堵路况;未来更多应用场景将通过OTA无线升级实现。本田表示,0系列车型在未来几年内将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这将允许驾驶员在车内从事其他活动,例如观看电影或参加远程会议。本田在声明中称,该公司“旨在成为首家将可解放双眼的驾驶功能扩展到所有驾驶场景的汽车制造商”。北美汽车研发中心负责开发运营的副总裁Steve Frey在发布会上表示:“ASIMO OS车载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使车辆能够全面感知车辆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在21世纪20年代后期推出的0系列车型,将配备人工智能及采用集中式架构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整合个人身份认证、情绪和意图估计以及场景理解等多个领域,从而赋予车辆提供跨领域、个性化价值的能力。”该系统将利用车辆内外摄像头及传感器收集的数据,确保车内驾乘人员的舒适度,同时安全应对复杂的驾驶场景。Frey表示:“本田还在与Helm.ai合作开发该系统,旨在教授系统精准解读各种路况,并运用协同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协同行为的精确度’。”

与瑞萨电子合作

为了支持ASIMO OS的自动驾驶功能及自动驾驶系统,本田与瑞萨电子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本田此前在日本首次部署L3级自动驾驶技术时就与瑞萨电子有过合作,不过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以持续推动技术进步。Frey指出,到2030年,软件定义车辆对人工智能性能的需求将比现在高500倍。为了运行更复杂的系统,我们迫切需要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与此同时,由于计算处理会消耗电池电量,导致续航里程缩短,因此在功耗方面也需要持续优化。本田与瑞萨电子正在联合开发一款专用的高性能系统芯片,该芯片将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处理和节能表现。本田和瑞萨电子将采用多芯片技术,并将瑞萨电子的第五代R-Car SoC与人工智能加速器芯片相结合以有效降低功耗。对于第二代0系列车型的系统芯片,两家公司的目标是达到每秒2,000万亿次运算(TOPS)的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和每瓦特20万亿次计算的能效。下一代0系列汽车将采用集中式电气/电子架构,将多个电子控制单元整合成一个核心电子控制单元。核心电子控制单元将管理包括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动力系统控制和舒适性功能在内的车辆系统。要实现向单一电子控制单元的转型,一款专门设计的系统芯片至关重要。

能源管理

本田正从多个方面积极解决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及充电问题。除了参与成立在美国从事充电网络建设的企业Ionna外,面向北美市场的0系列汽车还将使用特斯拉设计的符合J3400北美充电标准(NACS)的充电连接器。本田还在评估一项计划,将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融入本田的智能技术。通过分析来自0系列汽车及充电网络的数据,本田希望在寻找充电设施及管理支付方式等方面为每位车主提供个性化的充电体验。在家庭充电方面,本田正与Emporia合作开发双向充电技术。借助本田与宝马、福特成立的软件合资企业ChargeScape的车网融合技术,本田表示其0系列车队还可以作为虚拟发电厂(VPP),通过个性化充电站选择成本最低的时段充电,或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充电,然后在电价高的时段放电供用户使用。尽管本田在展会上并未详细阐述,但这家公司也正在探索先进的电池化学成分和电池管理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电池退化的风险。

分析观点深度解析

本田对于0系列车型以及电动汽车和先进系统的下一阶段规划正日渐清晰,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投资,本田将能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和先进操作系统,同时最大限度地为车辆充电提供支持。尽管本田在上展示了两款原型车,但更为引人注目的产品动向在于本田正在为打造全面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以及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而开发的系统。然而,本田未来计划从根本上说并非是开创性的,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顾虑,并试图在充电以及利用电动汽车进行家庭和电网能源管理等方面挖掘最大潜力。因此计划的落地变得非常重要。本田并非唯一一家寻求自研操作系统、自研系统芯片(与合作伙伴一起)及其他领域的汽车制造商。虽然本田在进军电动汽车领域方面不如其他车企积极,但本田数十年来在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研发方面的专长,为其电池及电池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根据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轻型汽车生产预测,本田全球电动汽车产量将从2025年的约16.9万辆(包括由通用汽车为其生产的本田Prologue和讴歌ZDX)增加至2031年的约103万辆,同年该公司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预计将达到约202万辆。尽管本田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拥有数十年的丰富经验,且在部分车型上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但目前预计该公司将在本十年后期放弃该方案,转而专注于由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组成的产品阵容。然而,在今年展会的圆桌讨论会上,本田高管表示,公司正在评估为一些大尺寸车型(如美国市场的Passport、Pilot和Odyssey)提供混合动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Ionue还表示,本田与日产扩大合作关系,有望为ASIMO OS、人工智能开发及平台带来更多的规模效益。本田在其中一些领域的开发进展更为深入,如果拟议中的本田-日产联盟能够成真,那么日产采用本田的技术可能更加合理。

本文内容来自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收费内容

文章版权归微信平台S&P Global Mobility[标普全球汽车]所有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