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估值泡沫:真实的瓶颈与虚幻的王冠
当各种渠道铺开后,销售继续提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压低供应商采购价格。这种正向循环反馈,一直会继续下去,贯彻低成本战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03/376465.htm小米生态链,也是遵循小米低成本原则,比如小米手环、小米插线板、小米电池、小米净化器、小米平衡车、小米拉杆箱等等,很多智能硬件产品,都是如出一辙的策略,收割一个未经互联网改造的行业,然后把中间商全部砍掉。
这也是我认为小米最为强大的地方:先改造传统智能硬件,再用流量扶持某家厂商,最后采用收割模式。
如果说戴尔在电脑行业,创造了直销(去掉中间商)模式,那么小米则是大规模生销(生产直接销售)模式,或者说,是戴尔直销模式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模式,在商超领域就是Costco模式,在日用品领域就是无印良品的形式。只不过小米是在智能硬件方向,而且配合着低成本战略。
当下小米在线上已经成功证明了自己,现在主攻方向,是线下三四五线城市以及更为边远的地区。
因此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来说,就是领先对手的生销模式和低成本战略。配合着尽可能无处不在的分销网络,虽然这个网络,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但小米在印度的崛起,则进一步应证了低成本战略和线上营销的可扩张性。
而线下的可行性,则是小米在接下来两年里最大的挑战。
6)这家餐厅的员工、厨子、大堂经理等人员的水平,尤其是管理层和厨子的水平如何?
这是分析判断管理层如何,也即是判断骑师水平。
在2016年,小米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低成本战略,尤其是供应链和渠道扩张的难题同样考验着类似的乐视、酷派、锤子和360,前两者基本倒下了,现在后两者目前可能正在考虑合并。
以雷军为代表的管理层,算得上国内第一个抓住风口的手机生产商,也成为第一个扭转颓势的手机厂商。由于管理层的评级,非常个人化、主观化,我相信国内手机厂商各家管理层如何,大家自己有自己的判断,我就不过多地引诱误导大家了。
但是在具体业绩方面,大家还是可以看看管理层的所作所为。这个没什么主观不主观的。
在2011年-2015年的顺风局,或许是行业风吹起了小米这头猪,先发优势甚至说运气成分居多,因此证明不了什么。但在2015年-2017年的逆风局,这个更多靠企业管理层如何审时度势,具体精细化能力如何。
因此相对而言,作为手机行业的管理层,小米团队算得上国内前三吧。
7)这家餐厅,随着时间的流失、学生的变迁,会不会有什么经营上的变化?或者说过几年后,哪些地方,需要一直注意留心?
这是分析企业是否长期威胁或者潜在风险。
回到小米身上,我比较担心四个问题:
1. 小米的线下渠道和现实渠道,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合
当下我们看到的是小米在试开零售店,但接下来,很可能会有加盟店的加入,尤其是四五线城市,渠道的扩张,必须分一杯羹给经销商,但是如此又破坏了原来统一的线上价格策略,而且和小米的根本战略——低成本战略是砍掉中间商,是相违背的。包括对自营和非自营的支持力度等等,这一块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慢活。
这一块的成败,直接决定未来小米的营收增速情况,尤其是四五线城市渠道的铺开、线上线下是否融合。如果融合没问题,小米下一个两年,业绩是有保障的。
2. 小米如何在一个存量市场中,尽可能抢走市场份额,比如在大陆市场,夺走苹果、华为、OV的市场份额
如果按照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手机行业,与十年前的PC行业类似,基本已经圈地完毕、已经是存量市场了。在一个存量市场中,竞争是你死我亡的竞争,小米的低成本战略,或许能够抢走一部分华为的低端市场,也抢走OV厂妹市场,但是这个难度有多大?如果真的抢走,凭什么呢?卖一台小米挣的钱,远少于OV,那经销商为什么要卖呢?
这始终是个难题,经营问题,场上的棒球手,应该挥舞球杆比我好。
3. 小米是否能够找到足够多的智能硬件品种扩张
小米切入的如手环、电池、体重器、笔记本、耳机、净化器等等,这种可以让小米式扩张的品种还有多少,对应市场空间有多大。是否足以改变小米过于依赖单一品种的结构此外这个问题也涉及小米新零售战略,SKU究竟多少合适,太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可以。
4. 小米如何完成类似早期联想“贸工技”和华为“技工贸”的难题
说白了,小米如果只是单单改变营销渠道,实行低成本战略,我很怀疑,小米将成为下一个联想。
电子产品,并非同质化、标准化产品,因此注定会被下一轮新产品取代。产品的变迁快速迭代,就注定了产品一定需要有“技”的支撑。小米早期说自己在技术上多么多么“黑科技”,那简直是胡扯。一个初创低成本战略生产商,是不可能研发差异化的,差异化一定是匹配高毛利的。只有苹果这种,才做到了低成本和差异的平衡以及相互正反馈。
这对小米而言,其磨练无疑是从“猿猴”到“人”进化的过程。这也是小米成为受人尊敬企业的必由之路。否则不过是智能手机时代联想的翻版而已。
8)具体看看这家餐厅,每个季度的财报,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情况。检验一下,过去这家餐厅的财务数据,是否与历史相符合,并大概给予一个估值。
这大概才是财会人员的工作了吧,分析报表,检查企业前些年发展状态,分析企业可能的改进空间,对行业进行比率比较,最后进行经营预测,估算企业价值。
现在我看到的数据,大概是手机业务是800—900亿元,小米的其他业务收入在200亿元左右,利润在15亿美金左右。
由于缺乏更详尽数据,具体估值,我也拿不准,因此只能采取相对估值:以苹果的市盈率比较,大概在18倍左右,基础估值为270亿美金;但考虑到小米有点新时代的戴尔直销模式意味,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颠覆传统电器硬件可能,我给与市盈率翻倍,也即是36倍,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增长潜力和持续性。
也就是说,截止2017年底,我给小米的估值为540亿美金,不超过600亿美金。
但是三个季度后,如果小米一切顺利,维持40%以上增速,等到上市的时候,我愿意给出800—900亿美金的估值。
小米想戴上那顶“ATM”虚幻的王冠,瓶颈是如此的真实,过程相当不确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