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季度重回国内市场第一,小米能如愿吗?
然而,相对于苹果、华为、OPPO、VIVO这些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渠道网络的厂商,小米2018年才开始计划发力线下渠道,未免有些晚了。而且从小米过去的业绩来看,小米比较擅长互联网营销和手机成本控制,并不擅长线下渠道建设。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03/376308.htm何况在线下渠道,消费者更加看重品牌、外观这些因素,比较容易受导购推介影响。在品牌上,小米由于在起步之初就主打性价比,而且一系列产品往往冠以“年轻人的第一款XX”,平民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相对于华为的“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爵士人生”的宣传标语显得毫无“逼格”,在品牌竞争上不具备任何优势。

由于线下渠道的消费者往往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中年人,这些人对价格不敏感,但却对品牌很敏感,这就使性价比这一小米杀手锏被废,而品牌的劣势被线下渠道无限放大。加上在渠道建设上小米落后于华为、OPPO、VIVO,和友商血拼线下渠道,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澎湃芯片商业价值远大于技术价值
在雷军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了澎湃S1处理器,称澎湃S1为“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还宣称“小米由此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同时具备手机芯片和手机整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
如果是一个销售出身的人说这一番话,还能用不懂技术去圆场。但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雷军的这番表态就未免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了。
首先,将澎湃S1称为自主研发未必妥当。诚然,现在国内只要是做芯片的,不管是买国外技术穿马甲,还是买IP做集成设计SoC的,都鼓吹自己是自主研发。前者比如购买了Power8授权穿马甲的宏芯,后者比如购买ARM CPU和GPU做SoC设计的华为和小米。
严格追究起来,自主研发意味着,芯片都是自己做的,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但就澎湃S1而言,其CPU和GPU内核都是购买自ARM的,明明是ARM研发,而不是小米自主研发。另外,如果是自主研发,那就意味着不需要向别人支付专利费,比如申威26010,这款芯片的指令集、内核、CPU全部由国内团队实现,不需要向国外公司支付专利费,这才是真正的自主研发。像华为麒麟芯片,小米的澎湃S1都要向ARM支付大量专利费。如果华为麒麟和小米澎湃都可以冠以“自主研发”之名,那么,自主研发未免也太廉价了。
其次,“小米由此成为全球仅有的四家同时具备手机芯片和手机整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小米只是完成了澎湃处理器的SoC设计工作,手机芯片制造工作还是由台积电来完成的,小米并不具备芯片制造能力。
事实上,小米澎湃S1的商业意义远远超过技术意义。一方面澎湃S1可以为小米提供额外的备选方案,增强了与高通和联发科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小米可以借助澎湃S1进行情怀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正如数年前华为利用麒麟芯片进行情怀营销,并在水军的发酵上形成了“不买华为是汉奸”的网络舆论,进而获得了一大批爱国者的支持。
结语
总的来说,小米在2017年实现逆势增长并非解决了线下渠道方面的问题,而是找到了海外市场这个新的增长点。由于小米的自身品牌定位问题,以及渠道建设落后于华为、OPPO、VIVO,使小米在线下渠道冲销量和冲击高端的难度要明显高于华为等厂商。

对于小米而言,在国内和华为、OPPO、VIVO拼线下并不明智。毕竟小米真正的强项是在互联网上病毒式营销和性价比,在印度、东南亚、拉美、东欧等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低于中国的海外市场,才是小米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另外,怎样把澎湃用好,充分发挥出澎湃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用于小米少数机型,这也是雷军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