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汽车电子 > 业界动态 > Intel后PC时代转型 为何选择无人驾驶?

Intel后PC时代转型 为何选择无人驾驶?

作者: 时间:2016-10-24 来源:新智元 收藏
编者按:从深度学习平台到机器视觉,英特尔无人驾驶布局之路逐渐明晰。从目前来看,通过收购,英特尔获得了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方面技术的积累,而在商业应用上,英特尔也在通过积极地合作,逐渐进入市场。

 主要竞争对手强势崛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11733.htm

  一边是支柱业务衰退,一边是竞争对手频频发力,英特尔的转型,是被迫之举还是先机之行?

  得益于多年来在GPU和深度学习上的积累, 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英伟达早在2015年初便开始布局。2016年3月,英伟达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专用的第二代产品——全新Drive PX 2平台并称其为“世界第一台车载人工智能超级电脑。2016年9月,百度与英伟达宣布达成合作 ,联手打造一款“从云到车”的完整自动驾驶系统。资料显示,英伟达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获得超过50家汽车制造商的合同。

  考虑到双方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重合度,未来在或者更加宽泛的物联网领域,英特尔和英伟达之间的竞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但激光雷达感知数据涉及大量图像实时处理能力的需求,这点需要观察英特尔的解决方案。

  专家激变:传统车厂会变成无人驾驶时代的“富士康”吗?

  在本次媒体会上,英特尔还邀请到了来自学术界和媒体界的专家,以圆桌讨论的方式与英特尔相关负责人讨论英特尔无人驾驶的未来。

  讨论由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主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英特尔公司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邓志东、 瘾擎传播总经理、《中国汽车画报》出版人兼主编庄鉴韬参与。


Intel后PC时代转型 为何选择无人驾驶?


  讨论内容摘录如下(根据英特尔提供现场速记整理):

  杨静:现在无人驾驶这个领域是不是有一些技术壁垒需要突破呢?哪些技术将来会在无人驾驶的发展当中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陈伟:无人驾驶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谈到技术,最难的一点不是每个技术本身,是它的无缝整合。我觉得做互联网来讲,在各个行业都有一个公性,技术会越来越多,但是它怎么无缝地整合在一起是个问题。

  宋继强:我还是谈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现在我们讲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方案,但是其实在无人驾驶里面也不能全部用深度学习去搞定,还需要在其他的层面有相应的技术来配合。

  深度学习是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从大量的数据提取出规律。我们知道自动驾驶这个事一定要百分之百安全,优化不是为了百分之九十去优化,我们更多要关注于边界的案例。突然有一只猫跳出来,这种情况管不管?这种边界情况,反而是无人驾驶需要更多地考虑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整合在里面。不仅是通过大数据来支持,还要通过小数据,通过已经有的别的知识快速整合出来,把这件事情做好,这需要好好地思考。

  邓志东:无人驾驶是一个垂直领域,但是它至少有五个维度的东西。一个是深度学习,第二个是数据,也是深度学习所需要的,第三个是计算,比如硬件或者数据中心这两方面的,而且要求低成本、低功耗。第四个是通讯,尤其是5G的发展,对车联网的发展是很关键的。第五个我认为就是整合。这五个方面也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部,一个垂直领域,或者一个应用领域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部。

  杨静:无人车会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庄总您对这个有什么观点?

  庄鉴韬:无人驾驶这个话题特别热,最近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会出现一辆叫英特尔牌的汽车吗?或者是怎么看待传统汽车行业和芯片公司在产业上的融合,对未来无人驾驶的推动?

  宋继强:这个话题我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回答,但是我们刚才讲英特尔在这个领域其实是在做整个生态的事情,我们提供的是计算和计算上面的一些主要功能,比如我们要把深度学习做好,把高计算量整合,跟其他产业伙伴的合作。比如跟宝马的合作,把科技产业的人和汽车产业的人、做算法的人整合在一起做事。英特尔的汽车会不会推出?这个问题问我不太合适。

  陈伟:物联网产品事业部有一个分支是做汽车,至少今天我们是跟二十几家的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有密切地合作,我们是通过IT的技术。比如今天你买一辆宝马,你可能不知道里面有英特尔的芯片。

  杨静:以后车是不是就是一个计算机,刚才杨总提到,一辆汽车就是一个高性能的计算机,如果是这样的话,英特尔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每辆车都能算作一个计算机的话。刚才庄总也提到一个一体,像宝马这样的企业,包括通用,它们也在布局自己的无人驾驶产业前沿的探索。像谷歌或者英特尔这样的企业怎么跟传统的汽车企业一起来推动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样的观点?咱们从邓教授开始?

  邓志东:我觉得科学企业一定要跟传统汽车产业进行融合,比如现在谷歌也好、百度也好都是互联网企业,现在可能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把无人驾驶汽车简单地看成一个计算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汽车对于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特殊产品,它的可靠性、安全性都要求很高,产业的生产许可都不是互联网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一定要与汽车厂结合。

  但是在无人驾驶这个产业里面,总的来说传统的汽车产业能够做的事情不多,可能以后随着产业的发展,最终变成一个OEM,更多的东西是由科技企业来做。

  杨静:庄总?

  庄鉴韬:我的观点跟邓教授有点不一样。因为刚才陈总也提到了端到端的融合,其实汽车就是设备端,英特尔就是云端,两边还是一个结合的问题。但是如果说最终到车辆的运用上,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应该以汽车传统行业为主。

  杨静:以汽车产业为主。

  庄鉴韬:设备还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想象手机和汽车的对比,简单地讲,手机的安全性跟汽车的安全性是不一样的,汽车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体系。

  汽车行业的转型路径,还是应该更多地引入英特尔这样的企业来进行合作,因为汽车行业本身要完成一个从产品用户端向整体服务行业转型的情况。打一个比方,现在滴滴,大的汽车厂商他们就可以做。现在很多厂家,包括福特也在提,要向出行服务行业转化,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我们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汽车行业和科技企业的融合。

  杨静:刚才邓教授说汽车行业要成为富士康,您也不同意这个观点?

  庄鉴韬:我完全不同意。

  杨静:陈总。

  陈伟:我觉得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车子一旦自动驾驶,它会不会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产生。 我觉得也不应该排除要去挖掘新的合作伙伴,因为无人驾驶不可能没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来支持。

  杨静:宋院长呢?

  宋继强: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来讲,车还是不一样的,有这么多的品牌,所有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受众,这么多年来,这些厂商分别占据了自己的客户,包括市场的准入门坎,这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要想把它变成富士康,传统企业肯定有很强的抵抗感,它不愿意跟互联网企业合作。

  这也同时抛出第二个问题,它们有很强的市场存在感,同时它们在法律法规上面,包括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互联网厂商,就像科技厂商应该要先去借用他们的优势,把行业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来。它们可能是对新模式的理解,或者是如何构造无人驾驶的新的商业模式,这是科技厂商能够带来的。这个时候应该还是大家一起把这个生态建好。



关键词: Intel 无人驾驶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