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堕落史”:如何一步步变成雷军最讨厌的样子
小米曾号称不做广告,只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推广,认为用户的口碑传播就是最好的广告。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其鼓吹的性价比模式已经不再具备优势,仅仅依靠线上新媒体推广,难以到达三四线城市的目标用户,于是小米开始做楼宇广告,聘请代言人,甚至未来会考虑电视广告。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8/295358.htm模式变化的同时,随着小米逐步变成一家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员工人数突破8000人的超级独角兽时,小米内部员工心态开始出现分化,流程变得复杂,正在变成一家大公司。
雷军此前对外声称公司内部“不开会”,但实际上小米每个部门几乎都有每周例会和其他大会小会,和所有大公司并无区别。
雷军在今年初的小米年会上说,小米手机2016年没有销量目标,只要开心就好,但这并不代表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没有KPI。
小米MIUI前员工张辰溪向本站讲述,小米有些部门仍然有KPI,不过KPI无关手机销量,而是以盈利多少作为指标,比如他当时所在的MIUI部门,单就“MIUI论坛”这一App的每月盈利就要求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最近一年小米高层重视营收的变化很明显。“以前MIUI很少内置来自外部的广告,而是专门做优化,哪里体验不好修改哪里,一个功能哪怕没有坏处,只要对用户没有好处,小米就不会上线。”张辰溪说,现在的产品理念是,在考虑用户体验的同时,更加看重一个功能赚不赚钱。
如果用人的一生来对比,小米正在遭遇中年危机:不再轻快、不再高歌猛进,变得成熟稳重、循规蹈矩。最终,小米会逐渐变成一家传统的手机公司吗?
从“不要工厂”到雷老板“亲自管工厂”
实际上,就在召开红米手机1.1亿台销量庆功会的四天前,雷军还在小米手机部召开了誓师大会,宣布小米手机进行二次创业。
在这次大会上,雷军重点强调了自己从5月18日开始,已经接替小米联合创始人、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有信心让手机及时供货。
在4年多的疯狂成长中,供应链的问题就像一颗肿瘤在小米体内不断扩散,直到这一次雷军亲自上阵,外界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以极具性价比的单品收获海量销量,这是小米手机成功的最核心因素,迄今销量突破1.1亿台的红米系列便是最好的佐证。
但是,一位手机厂商供应链人士王强告诉本站,单品对于手机厂商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并不高,只要控制好核心部件和成本,做好单品爆款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应对多款产品同时生产的供应链管控压力。
一般来讲,智能手机由上百颗物料组成,这意味着至少有上百家供应商。初期,小米同时只生产和销售一款手机,加上对物料的要求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供应商并不多,管理起来也相对简单。
“小米一炮走红后,出货量急剧攀升,供应链掌控力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因为没有备用供应商,一旦主供应商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产品跳票、断货等问题。”王强对记者说。
当时,2013年小米手机3的“换芯门”事件,就是为了应付紧迫的交货需求,小米以低端的高通8274芯片替代了之前宣传的高通8974芯片,导致消费者不满。
小米初期的产品都以高通芯片为主,核心部件都压在一个供应商之上,对生产节奏的把持自然能力较弱,缺乏议价能力。“在核心环节上,如芯片、屏幕、存储、生产等方面,手机厂商需要建立至少3个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王强说。
后来,2013年年底雷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亲自与英华达、MTK等供应商进行谈判,在芯片上引入了高通的竞争对手MTK,以及后期的英伟达;在生产上为了保证供货,如红米需求大增时,在代工厂闻泰独家代工的基础上,增加了富士康与英华达生产。
但随着小米产品款数和类型的不断增加、销量的增长以及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小米的供应商体系愈发庞大,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00家。对于成长的小米而言,如何把控这个“巨无霸”供应链是一个巨大挑战。
由于对供应链缺乏有效的管理,小米的产品总是出现拖延上市、断货、跳票等问题。如小米1s青春版原定于2012年的光棍节抢购,最后拖到12月才开售;小米Note顶配版被小米总裁林斌以“追求极致体验”为理由跳票。
到今年这个问题愈发严重。最新的小米5的发布从2015年下半年直接拖到今年年初,拖延竟达半年多(按照过去小米3与小米4的发布间隔为一年,小米5应该在去年第三季度发布),外界认为是与高通820芯片推迟发布有关,而小米5尊享版拖了更久才上市;要与小米MAX、MIUI 8一同发布的小米手环2,也因为量产原因,推迟了一个月才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