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臣道漫笔(四)君臣之道(续1)

臣道漫笔(四)君臣之道(续1)

作者:时间:2014-06-0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先秦时期各大学派针对君臣之道都有一些议论,儒家认为君臣之道应建立在礼义的基础之上,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坚持“兼相爱、交相利”,而法家的君臣之道却纯粹归为功利及利害关系,以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统治以去恶除暴。法家要求君主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君主控制着对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并必须掌握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术,从而提出了“法、术、势”的治国思想:“法”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务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术”是权术,是君主压制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是君主统治臣民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法家人物中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子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成“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打下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初步基础,韩非子则提出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总之,是韩非子最早提出了君权至上以及具体的伦理“三纲”,确立了我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8036.htm

  法家详论君臣之文首见于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誉为“春秋第一相”管仲(也有将管仲视为非纯粹法家者)所著的《管子》一书。后人论证《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一般认为是托名于他的著作,实为战国至西汉间的文集,共86篇﹐实存76篇。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写的《管子集校》把前人研究成果汇集成一书,近又见浙江大学出版社徐明天著《〈管子〉管理日志》、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池万兴著(大家精要)《管子》等均有助于我们对《管子》的学习了解。《君臣》是《管子》中的第30篇,今择其几则以为概略。

  ●“为人君者,修(遵循)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依照)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权度不一,则修义(遵循礼义)者惑……能象(取)其道于国家,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饰(整治)官化(教化)下者,明君也。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

  (译文)做人君的,要遵循统属众官的方法,而不要干预众官职责以内的事;做人臣的,要处理职责以内的事,而不要干预到职责以外去。君道不明,奉令干事的人就发生疑虑;权限不统一,奉公守法的人就感到迷惑……能为国家树立君道,用于百姓,而能够治官化民的,那就是明君。上对君主言无不尽,下为人民尽力办事,而能奉公守法遵从命令的,那就是忠臣。

  ●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

  (译文)天有经常的形象,地有经常的形态,人有经常的礼制,一经设立就不会更改,这叫做三常。三常统一、兼而有之的是人君之道;分管各常之责的,是人臣的事。人君违背了君道,就不能保有其国;人臣旷废了职责,就不能保其官位。

  ● 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为人臣者,受任而处之以教。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

  (译文)做人君的,要用德来保护人民;做人臣的,依赖君主才能生活。做人君的,要考核功绩而发足够的俸禄;做人臣的,要接受任务而认真施行教化。所谓“道”,是君主用来引导人民的。所以,道与德出自君主;法制和命令由宰相传布。君主出谋划策,宰相遵守执行;宰相出谋划策,官吏遵守执行;官吏出谋划策,人民出力服役。(未完继续)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